
见“ 柏成子高 ”。
柏成子臯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隐逸高士形象,其名又作"柏成子高"或"柏成子皋",最早见于《庄子·天地》篇:"柏成子臯立为诸侯,尧授之,舜授之,禹授之,汤放之,武王伐之。"该人物被道家学派视为拒绝世俗权位的典型,其名中的"柏成"为复姓,"子臯"为尊称,合称表示具有柏树般坚贞品格的贤者。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册第987页收录该词条,指出其典故常被后世用来比喻清高自守的隐士。唐代成玄英在《庄子疏》中注解:"柏成子臯,古之贤人,尧舜禹汤武皆授以官,不受而退耕。"这一形象在宋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如《太平御览》卷509引《高士传》记载其"辞三公之位而佣耕"的事迹。
该典故的哲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庄子》"让王"思想中,强调"不以天下害其生"的价值取向。清代学者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特别指出:"柏成之风,所以警世之贪位慕禄者。"现代《辞源》(第三版)第1345页将该词列为中国古代思想史重要典故,其引用频率在先秦诸子文献研究中位居前300位。
“柏成子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该成语读作bǎi chéng zǐ gāo,形容人才出众,兼具卓越才能与高尚品德,常用于褒奖杰出人物。
字词解析
历史渊源
据考证,“柏成子臯”与传说中尧时期的隐士“柏成子高”相关。此人原为诸侯,后因不满世俗归隐,成为高士代表,故成语隐含淡泊名利、德才兼备的意象。
变体写法
部分文献中亦写作“柏成子皋”(“臯”为“皋”的异体字),两者含义相同。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典故或具体用例,可参考《风俗通》《路史》等古籍记载。
傍角儿倍儿被窝边垒财政资本仓帑惨结澶湲沉著痛快赤都翠蜡大房倒兵凋丧雕楹哆啰嗹蛾黄泛蚁番子丐施陔夏篲箒忽隐忽现疆直噭嘑解衣抱火进取心击破急且军笳馈答略事两叶砻刻路头妻卖国求荣慕容耐事偏军皤然遣行千载一时乔扮齐酒穷妙曲突徙薪日种软舁散汉商庚缮缉申宪食膳桃花汛偷长图障僞戾嫌忌绡楮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