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當作“人”。說見 朱謙之 《老子校釋》及 任繼愈 《老子新譯》。
(2).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四者分别包含堅、濕、暖、動四種性能,人身即由此構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稱。 晉 慧遠 《明報應論》:“夫四大之體,即地、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晉書·藝術傳·鸠摩羅什》:“ 羅什 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悆……死於 長安 。”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六十年來一夢醒,飄然四大禦風輕。”
(3).古稱大功、大名、大德、大權為四大。《晉書·忠義傳·王豹》:“明公挾大功,抱大名,懷大德,執大權,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時 冀州 人戲稱四種大物為四大。《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 道暉 好着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為之語曰:‘ 顯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謂之四大。 顯公 ,沙門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婦人也。”
“四大”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釋義:
1. 道家思想中的四大 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核心概念,源自《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此處“王”應作“人”解,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
2. 佛教理論中的四大 佛教認為“地、水、火、風”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元素,分别對應堅、濕、暖、動的性質,并以此代指人身。如《北史》提到“四大”與人身關聯,體現物質與生命的依存關系。
3. 曆史與政治中的特殊含義
4. 地方文化中的戲稱 北周時期冀州人曾戲稱“顯公鐘、宋公鼓、宗道晖屐、李洛姬”為四大,反映特定曆史背景下的民間調侃。
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到的“文學、藝術等四大分類”缺乏可靠依據,建議以以上解釋為準。若需擴展其他領域(如“四大名著”“四大發明”),可提供補充方向。
《四大》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指的是某個領域或者某種分類中的四個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事物或個體。通常用來強調這四個事物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四大》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一是一點水部,表示與水有關的事物;二是兒字旁,表示動物。
根據每個漢字的組成部分,拆分《四大》這個詞的筆畫數為:水(4畫)+ 大(3畫)= 7畫。
《四大》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通常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在中國文化中,常見的四大分類有: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浒傳》、《三國演義》),四大發明(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美食(指四川菜、廣東菜、魯菜、閩菜),等等。
《四大》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四大」。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四大》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古代文獻中常用的四種字形皆為現今常用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四大》這個詞的例句:
1. 在中國文學史上,四大名著被譽為經典之作。
2. 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 四大菜系代表着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與《四大》相關的組詞有:四大名著、四大發明、四大菜系、四大天王、四大文明古國等。
與《四大》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四川、四不像、四方、四季、四通八達。
與《四大》意思相反的詞彙沒有一個共通的漢字來表示,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