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身。
托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為“寄托身體”或“安身”,多用于表達将身體寄托于某處或某種境遇。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托” 本義為“用手掌承舉”,引申為“寄托、依靠”(《說文解字》:托,寄也);
“軀” 指“身體”(《玉篇》:軀,身也)。
合而為“寄托身體”,即安身立足之意。
可指“委身于某處”(如寄居他鄉)或“将生命托付于某種境遇”(如托身佛門),隱含被動依存的關系。
佛教語境:
常見于漢譯佛經,指“肉身寄托于塵世”。
例:《大智度論》卷三:“譬如幻師,幻作種種形。托軀得暫住,離散歸虛空。”
(譯:如幻術師幻化諸相,身體暫存世間,終将消散歸于虛空。)
文學表達:
古詩文中多用于感慨身世飄零,如:
明末屈大均《廣東新語》:“托軀炎瘴之鄉,寄命風波之路。”
(表達流寓嶺南、漂泊無依的境遇。)
詞彙 | 差異點 | 示例 |
---|---|---|
托身 | 更強調主動選擇歸屬 | “托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李白) |
寄身 | 側重暫時性依附 | “寄身且喜滄洲近。”(劉長卿) |
托軀 | 隱含肉體存續的被動性 | 多用于佛典或述說命運無常 |
該詞屬“曆史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今多見于研究文獻或仿古創作。日常表達可替換為“安身”“栖身” 等,如:
“他托軀異國” → “他栖身異國”。
參考資料:
“托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托軀”意為托身,指将身體寄托于某處或某種狀态,常用于表達依托、栖身之意。該詞由“托”(寄托、依靠)和“軀”(身體)組合而成,強調身體層面的依附關系。
古代詩文例證
如元代戴表元詩句:“燕是孝義鳥,常栖孝義家……以此托軀羽,禍福審不差。”此處以燕子擇良木而栖,比喻托身于仁義之地。
晉代左芬《齊杞梁妻贊》中“遂赴淄川,托軀清津”則通過投水行為,暗含以身軀寄托精神追求的深意。
語境特點
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依附特定環境或對象,常見于古典文學及哲理表達,帶有一定文言語體色彩。
“托軀”通過簡潔的構詞傳遞了身體與精神雙重寄托的内涵,其文學性和象征性使其在傳統文本中具有獨特表現力。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藝文類聚》等古籍。
拔山蓋世悲憯哺糒常故春慵刺兵萃辱發麻法魚粉堞棼瞀焚琴鬻鶴更漏子孤歌紅綠帖黃梅鹘蹏禍酷尖削交變嘉藻傑起極峯金帶舊績酒心老斵緑秋密制盤飧偏差平下破山倩人謙人啓誨七星草山犀殺聲沈宋賒望詩道食幹事色水瓢水銀燈司察送風套紅逃潛天宇貼肉題進頭信紋縷兒吳服五更調污史鹹澀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