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後的意思、持後的詳細解釋
持後的解釋
居于後而不争。古代道家謂如此方能居先。語本《老子》:“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文子·上德》:“ 老子 學於 常樅 ,見舌而守柔;仰視屋樹,退而目川,觀影而知持後。”《列子·說符》:“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炙毂子·見舌觀景》:“ 老子 學 商容 ,見舌而知守柔矣; 列子 學 壺子 ,觀景柱而知持後矣。”
詞語分解
- 持的解釋 持 í 拿着,握住:持筆。持槍。持牢(把穩)。 遵守不變:堅持。持久。持操(保持節操)。持之以恒。 主張,掌管:主持。持平。持國。持重。持之有故(立論有根據)。 對待,處理:持身(對待自己)。持盈。持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網絡擴展解釋
“持後”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概念,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一、詞源與經典出處
“持後”最早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後被《列子·說符》引用為“持後而處先”,意指通過謙讓、不争的姿态,最終實現居于人前的效果。該思想與道家“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思維一脈相承。
二、哲學内涵
- 不争而勝:主張以退為進,通過保持謙遜低調的姿态(持後),反而能獲得更有利的位置(處先)。如《文子·上德》提到“觀影而知持後”,通過觀察影子與實體的關系領悟此理。
- 生存智慧:強調“外其身而身存”,表面上置身事外,實則保全自身,如《列子》中壺丘子林讓弟子觀察自身影子來參悟此道。
三、實際例證
在道家典籍中常用自然現象作比喻:
- 影子跟隨實體卻不争先,卻始終與實體共存;
-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卻能彙聚成江海(《老子》第八章思想延伸)。
四、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常被引申為:
- 忍耐堅持後的成功(如風雨後見彩虹)
- 團隊協作中的謙讓精神
- 商業競争中的後發優勢策略
需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使用多限于哲學讨論或文學創作,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後這個詞的意思是支持、贊成、擁護。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持:手(扌,才)+ 支(又)
- 後:口(口)+ 豕(豖)
來源:持後這個詞來自于古代漢語,屬于古漢語詞彙。
繁體:持後
古時候漢字寫法:持後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他一直持後我,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組詞:支持、後援、持續、後方、保持
近義詞:支持、擁護、贊同
反義詞:反對、抵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