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含食物,飽食挺腹。語出《莊子·馬蹄》:“夫 赫胥氏 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後因以“含哺鼓腹”形容人過着安樂的生活。《後漢書·岑彭傳》:“狗吠不驚,足下生氂,含哺鼓腹,焉知兇災?” 宋 胡錡 《耕祿稿·拟倉部高廪除提舉常平倉诰》:“使吾民含哺鼓腹,鹹遂一飽之樂。” 康有為 《緻大總統書》:“僕私心傾倒,含哺鼓腹,将欲扶杖待觀太平。”
“含哺鼓腹”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太平盛世中百姓安居樂業、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态。其詳細解釋如下:
字面意思與核心意象
引申義與比喻義 該成語的核心含義是形容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富足安樂,無憂無慮。它常用來描繪理想的社會狀态,即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物産豐饒,百姓能夠豐衣足食,享受生活,沒有饑寒和戰亂的困擾。
出處與典故 “含哺鼓腹”最早見于道家經典《莊子·馬蹄》: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莊子在這段話中描述了他心目中上古帝王赫胥氏時代的理想社會圖景:百姓淳樸自然,行動率性而為,嘴裡含着食物嬉戲,吃飽了肚子四處遊玩,過着極其逍遙自在的生活。這個典故奠定了該成語贊美太平盛世的基調。
用法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含哺鼓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án bǔ gǔ f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形容太平盛世中人們生活安樂、無憂無慮的狀态。字面意為“口含食物,飽食挺腹”,常用來描繪百姓豐衣足食、悠然自得的景象。
出處與典故
源自《莊子·馬蹄》:“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莊子借此描述上古時期百姓純樸自在的生活狀态。
結構與用法
近義與反義
文化意義
該成語常被用于贊頌社會安定、民生富足的理想狀态,體現了古代對“無為而治”政治理念的向往。
此成語通過生動的畫面感,傳遞了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需結合具體場景理解其褒義色彩。
艾符白娘子北殷表儀鬓棗避俗趨新側畔長公成羣打夥敕語重山篡位剉折大酒大肉丹棘點評第賞咄呐額手風術夫子廟貢譯怪詫詭幻恢詭谲怪毀裂甲貨節上生枝及難金螭金蘭之友近天舉踵思慕抗憤流移論說文緑瓷冒猥沒清頭拗戾拗律裒剝愆程七辯覃奧衾簟祈請豈特稔惡不悛瑞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石苔投師頭癬王碼往數文擅雕龍無素無心毫象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