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掌征集、頒發谷類作物。《周禮·地官·旅師》:“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而用之。以質劑緻民平,頒其興積,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凡用粟:春頒而秋歛之。” 宋 陳亮 《四弊》:“《周官》以司稼出歛法,旅師頒興積,廪人數邦用,合方通財利。”
“旅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根據曆史文獻和權威詞典的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旅師”是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為掌管谷物征集、儲存與分發。這一職能在《周禮·地官·旅師》中有明确記載:“旅師掌聚野之耡粟、屋粟、閒粟而用之。”
職責範疇
旅師需負責征收田稅(耡粟)、房屋稅(屋粟)及閑置土地的賦稅(閒粟),并通過“春頒秋歛”的方式調節糧食分配,即春季發放種子或糧食,秋季收回稅收。
宋代陳亮在《四弊》中進一步提到,旅師與“司稼”“廪人”等官職共同協作,實現財利均平。
曆史背景
該官職屬于周代地官系統,體現了古代農業社會的賦稅管理制度。其職能不僅涉及經濟調控,還包含惠民政策,如“施其惠,散其利”。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旅師”可引申為“旅行的導師”,但這一用法未見于傳統文獻或權威詞典,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引申用法,可參考《周禮》相關章節或網絡詞典。
旅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含義指的是旅行的人或者旅行中的導遊、向導。在這個詞中,旅指的是出門旅行、遊曆,師則表示的是指導、教誨的角色。因此,旅師可以理解為幫助他人在旅途中指引方向、提供旅遊信息和服務的人。
根據拆分旅師這個詞,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旅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人們經常進行長途旅行,需要有人指引道路、提供住宿和食物等方面的幫助。這些人就被稱為旅師。他們擁有豐富的旅行經驗和地理知識,能夠為旅行者提供幫助和建議。
旅師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旅師」。
在古代漢字中,旅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盡管字形有所變化,但詞義依然保持一緻。古時候的寫法可以通過研究古代文獻和古代碑刻等資料得知。
以下是一些使用旅師這個詞的例句:
旅師作為一個詞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
與旅師相近義的詞語有導遊、向導、解說員等,它們都表示幫助旅行者參觀旅遊景點、提供相關信息的人。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非專業人員、誤導者等詞語,用來對比沒有經驗或者提供錯誤信息的人。
以上是有關旅師這個詞的解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