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于後而不争。古代道家謂如此方能居先。語本《老子》:“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文子·上德》:“ 老子 學於 常樅 ,見舌而守柔;仰視屋樹,退而目川,觀影而知持後。”《列子·說符》:“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炙毂子·見舌觀景》:“ 老子 學 商容 ,見舌而知守柔矣; 列子 學 壺子 ,觀景柱而知持後矣。”
"持後"是源自道家哲學的古漢語複合詞,由動詞"持"(意為把握、保持)與方位詞"後"(意為後方、次要位置)構成。該詞最早見于《列子·說符》,記載老子對弟子關于"持後而處先"的辯證論述,後被引申為兩種核心含義:
處世态度:指主動退居次要位置的行為準則。《淮南子·缪稱訓》記載:"先迕而後合者之謂權,先合而後迕者謂之不知權。不知權者,善反丑矣",強調這種以退為進的處世智慧(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淮南子》電子版)。
軍事策略:在《孫子兵法》相關注疏中,特指"後發制人"的戰術原則,如杜牧注"後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即蘊含此理(來源:國學導航《十一家注孫子》)。
該詞在當代語言實踐中已罕見使用,但在傳統文化研究領域仍具學術價值。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謂居于後位。後多用以表示不争先的處世态度",并标注語出《列子》(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6卷)。
“持後”是一個源自道家哲學的概念,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持後”最早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後被《列子·說符》引用為“持後而處先”,意指通過謙讓、不争的姿态,最終實現居于人前的效果。該思想與道家“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思維一脈相承。
在道家典籍中常用自然現象作比喻:
當代語境中常被引申為:
需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使用多限于哲學讨論或文學創作,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頒冰悲觀失望場所襜幄伧楚馳突從橫家澹灎道弟稱兄大仁邸旅觝拄杜蘭香豐融負曲浮響毂擊肩摩荷紫會兒揮拍混充火熱假慈悲監視戶絞刀街談巷說績筐警犭驚羣動衆鏡燭擊掌絕倫逸群老死不相往來蠟煙嶺外六朝六月霜淪蕪帽子頭明查暗訪腦滿腸肥恲性擗初頭祈禬期諾壤埊燃燒箬殼試額説老婆舌頭述作肅陳同甲通文達藝屠牛坦香阜弦矢校騎戲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