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亂。 清 姚鼐 《贈錢獻之序》:“餘嘗以餘意告之,而不吾斥也,雖然,是猶居京師厖淆之間也。”
“厖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厖淆”指事物或概念界限模糊、雜亂不清的狀态,既可描述客觀事物的混亂,也可形容思維或認知的困惑。
清代姚鼐在《贈錢獻之序》中曾用“厖淆”描述京城的雜亂環境:“是猶居京師厖淆之間也”,體現其實際應用。
需注意與“霿淆”(mào xiáo,混淆不明)等形近詞區分,避免誤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或方言發音差異,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權威詞典。
《厖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模糊、混淆、不明确。它形容某事物的概念不清楚,難以分辨或理解。
《厖淆》的部首是“厶”和“水”,共有15畫。
《厖淆》源于古文字,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該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甲骨文中。
《厖淆》的繁體字為「蟒淆」。
在古代,字形會有些許差異。《厖淆》在古代寫法中常出現「厖」中心加「⺁」,或是形狀更接近甲骨文,并且筆畫更加簡化。
1. 他的解釋非常厖淆,我完全搞不清楚他想表達什麼。
2. 這個理論太厖淆了,我們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
1. 淆亂
2. 糊塗
3. 迷惑
1. 混淆
2. 模糊
3. 不明
1. 明确
2. 清晰
3. 明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