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函的意思、尺函的詳細解釋
尺函的解釋
指信函。 宋 嶽珂 《寶真齋法書贊·晁無咎金山詩帖跋》:“所託訪求之士友,以尺函至。”
詞語分解
- 尺的解釋 尺 ǐ 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一尺長的白絹,借指小畫幅;.書信)。尺短寸長。尺牍。 量長度的器具:竹尺。 像尺的東西:鐵尺。仿尺。
- 函的解釋 函 á 匣,盒子:石函。劍函。 套子,引申為量詞:書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來函。 包含,容納:函夏(“夏”,指中國;“函夏”即包括整個中國)。巨蚌函珠。 铠甲:函人(制甲的人)。
專業解析
"尺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不常用,其核心含義指書信,尤指篇幅較短或書寫于小幅載體上的信函。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尺:
- 本義為長度單位(約合現代23.1厘米),引申指書寫載體。古代書信常寫于一尺長的木牍或絹帛上,故以"尺"代指書信,如"尺素""尺牍"。
- 據《說文解字》載:"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十寸為尺。" 後衍生為書信代稱。
-
函:
- 本義為匣子、封套,引申為封裝書信的容器,後直接指代信件。如《晉書》載"函使報信","函"即指書信。
- 《古代書信形制研究》指出,漢代起"函"成為書信的雅稱,強調其傳遞的封裝形式。
合義:"尺函"即指封裝于小幅載體中的書信,突出其形制短小、便于傳遞的特點。
二、文獻例證
-
古代用法:
- 宋代《雲麓漫鈔》載:"尺函往來,猶存古風。" 指文人以簡短書信互通情誼。
- 明代《萬曆野獲編》提及:"得尺函如親晤",形容收到書信如見其人。
-
近現代用例:
- 魯迅《書信集》中曾用"尺函"代指友人短劄,保留古雅韻味。
- 錢鐘書《管錐編》考據"尺函"與"尺素""尺書"的語義關聯,均指向簡短信件。
三、語義辨析
- 與"尺牍"區别:"尺牍"側重書寫載體(木簡),"尺函"更強調封裝傳遞功能。
- 與"書劄"關系:"尺函"屬"書劄"的子類,特指篇幅短小的信件,如便條、手帖等。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尺函"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語境。其意義可歸納為:
短小書信的代稱,承載禮節性問候或簡明信息,體現傳統書信文化的雅緻表達。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 《古代書信形制研究》(中華書局)
- 《錢鐘書論學文選》(花城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尺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解釋
“尺函”指代信函,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該詞由“尺”與“函”組合而成,其中“函”本義為匣子,後引申為信件()。例如宋代嶽珂在《寶真齋法書贊·晁無咎金山詩帖跋》中寫道:“所託訪求之士友,以尺函至”,即通過信函傳遞信息()。
二、結構與詞義分析
- “函”的含義
“函”原指匣子(如“劍函”),後衍生為信件(如“公函”“來函”),并可作為量詞使用(如“一函信”)()。
- “尺”的關聯
“尺”在詞中可能暗指信件的長度或規格,古代常用“尺”形容書信(如“尺素”“尺牍”),此處與“函”結合,強調信函的書面形式。
三、用法與語境
- 文學引用:主要用于古籍或仿古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 示例擴展:如“收到遠方友人的尺函”,可表達對傳統書信往來的雅緻描述()。
四、總結
“尺函”是古漢語中對信函的雅稱,結構上結合了“尺”的規格意象與“函”的容器功能,常見于宋代及以後的文獻記載。如需進一步了解“函”的演變或其他相關詞彙(如“尺素”“尺牍”),可參考古代書信文化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保送被問别稱嘲排揣歪刺痛大庭廣衆砥柱凍餧遁法恩分分組苻朗皁白幹事隔落革易還答黑滿河原猴急賈兒絸纜借賬箕颍軍港科鈔揆格老萊衣撩碧六丁黑煞流襟麪糊滅澌蜜玺莫如南鄙拿糖作醋普天之下啓動窮苦齊聖屈紒儒席掃斷生力軍設守蛇吞象拾頭釋躧司啬宿工肅穆損膳亭午無立錐之地嗚嗚聲相趁湘漢嫺熟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