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膳,降低飲食标準。是帝王的一種所謂關心民瘼的表示。《史記·平準書》:“而 胡 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禦府禁藏以贍之。” 漢 桓寬 《鹽鐵論·繇役》:“先帝憂百姓不贍,出禁錢,解乘輿驂,貶樂損膳,以賑窮備邊費。” 唐 李峤 《晚秋喜雨》詩序:“天子慮深求瘼,念在責躬,避寝損膳,録寃弛役。”
“損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區别,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因飲食不當導緻健康受損。例如,暴飲暴食或營養不良可能被稱為“損膳”。這一解釋更貼近字面意義,強調個人飲食習慣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指古代帝王為表達體恤百姓疾苦,主動降低飲食标準的行為。這一用法具有政治象征意義,常見于史書和文獻中。例如: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若涉及曆史或文學讨論,通常采用第二種解釋;若為健康話題,則可能指向第一種。
《損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吃飯、飯菜進行浪費或糟蹋。這個成語表示對食物的不珍惜或毫無節制的吃。它形象地比喻對物質資源的浪費或不加節制的消耗,是一種不良的行為。
《損膳》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損》的拆分部首是手,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膳》的拆分部首是月,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損膳》這個成語出自《漢書·霍去病傳》:“既诏行喪事,悉令士卒破其甑俎,損其膳服。”它原本用來描述在軍隊行喪期間毀壞、浪費糧食。繁體的寫法為「損膳」。
在古時候,「損膳」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其中,《損》的古字形為「損」,它的拆分部首是扌,而非手;《膳》的古字形為「饍」,并沒有拆分部首。
1. 小李是個愛吃又不注意節約的人,經常損膳。
2. 我們應該珍惜糧食資源,不要隨意損膳。
3. 這種浪費的行為實在是損膳又損錢。
1. 損耗(sǔn hào):指物品或資源因使用、消耗而減少。
2. 膳食(shàn shí):指供人食用的飯菜。
3. 糧膳(liáng shàn):指供應給軍隊的食物。
浪費、糟蹋、耗費
節約、節制、珍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