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versally] 整個天下
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左傳·昭公七年》
整個天下;遍天下。《左傳·昭公七年》:“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今本《詩·小雅·北山》作“溥天”。《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大悅,加 淵 爵位”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為家。”《舊唐書·李密傳》:“普天之下,率土之濱, 蟠木 距于 流沙 , 瀚海 窮于 丹穴 ,莫不鼓腹擊壤,鑿井耕田,治緻昇平,驅之仁壽。” 郭小川 《長江邊上“五·七”路》詩:“普天之下,黑暗即将過去,曙光迎來白晝。”亦省作“ 普天下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普天下的婦道,第一件開心的事無過丈夫當着他的面贊他自己養的兒子。” 冰心 《寄小讀者》十二:“普天下沒有一個沒有母親的孩子。”
“普天之下”是一個漢語成語,指整個天下或所有地方,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整個世界或天下的所有區域,強調範圍之廣、涵蓋之全。常用于描述事物遍及每個角落或適用于所有人,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包括“四海之内”“天下大同”等,均表達廣泛覆蓋的語義。
如需更完整解析,可參考《漢語詞典》或古典文學相關典籍。
《普天之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天下所有的人民、事物或者範圍都包括在内,沒有任何例外。
《普天之下》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和一。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普天之下》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禮記·禮運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句話意味着天下沒有不屬于王的土地,也就是天下是王的領地。
《普天之下》的繁體寫法為「普天之下」。
在古代,漢字《普天之下》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他的影響力已經擴展到了普天之下的每一個角落。
普天狗、普天同慶、普天皆兄弟
天下、天下人
局部、片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