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説劍的意思、説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説劍的解釋

亦作“說劒”。《莊子》《說劍》篇,寫 趙文王 好劍, 莊子 往說之,雲:“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勸 文王 好天子之劍。後遂以“説劍”指談論武事。 唐 楊炯 《從甥梁錡墓志銘》:“歷諸侯而説劍,直之無前;引司馬而操弓,觀者如堵。” 唐 高適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説劍增慷慨,論交持始終。”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湯朝美司谏見和用韻為謝》詞:“説劍論詩餘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頗堪哀。”

亦作“說劒”。解掉佩劍。説,通“ 脫 ”。《禮記·樂記》:“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劍也。”《左傳·定公十三年》:“ 趙孟 怒召 午 ,而囚諸 晉陽 ,使其從者説劒而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説劍》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典籍《莊子·雜篇》中的《說劍》篇,是先秦哲學家莊子以“劍”喻治國之道的寓言作品。該篇通過虛構的“莊子論劍”場景,提出“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三種境界,闡釋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

從漢語構詞法分析,“説”通“說”,指論述、闡釋;“劍”本指兵器,在此引申為權謀與治術。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含義為“論說劍術”,實則承載哲學隱喻。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以論劍為喻,闡述治國理念的文體”,屬典故類專有名詞。

該典故對後世影響深遠,唐代李白的《古風·莊周夢蝴蝶》提及“説劍”典故,宋代《太平禦覽》亦收錄相關注疏。現代學者陳鼓應在《莊子今注今譯》中指出,此篇以“劍”為媒介,揭示道家“順應自然”與“駕馭全局”的辯證關系。

(參考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莊子》原典、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莊子今注今譯》)

網絡擴展解釋

“説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源自《莊子》典故)

  1. 談論武事
    《莊子·說劍》篇記載,戰國時期趙文王沉迷劍術,莊子以“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為喻,勸谏其應以治國安邦為重。後世遂以“説劍”代指讨論軍事或治國之道。
    例:唐代高適《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中“説劍增慷慨”,即借談論武事表達豪情。

二、通假用法

  1. 通“脫”,解下佩劍
    在先秦文獻中,“説”通“脫”,故“説劍”可指卸下兵器,常見于禮儀場景。
    例:
    • 《禮記·樂記》載“虎賁之士説劍”,描述武士解除佩劍以示禮節。
    • 《左傳·定公十三年》記載趙孟令隨從“説劍而入”,強調解除武裝的儀式性。

三、文學意象拓展

  1. 象征豪情與志向
    唐宋詩詞中,“説劍”常與“論交”“狂歌”等詞并用,體現文人俠客精神,如辛棄疾“説劍論詩餘事,醉舞狂歌欲倒”。

四、劍的形制補充

“劍”為古代雙刃短柄兵器,青銅或鐵制,具禮儀與實戰雙重功能。其結構包括劍身(刃、脊)、劍柄(首、格)等部件,如《說文解字》釋為“人所帶兵也”。


提示: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考據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謗棄鼻子頭蒼穹蠶連餐氊使側理層纍裆襦奠饋芳顔肺腹鳳翥龍蟠福祜改嘴幹馬根稈官錢國位鼓音酼鷄鶴健賀客懷内子會聖火雷獲宥講念角影積仁叩祝愧心窺窬分毫樂不可支擂石靓麗聯袂臨兒國留駐聾聩明糚愆淫清品青烏經棄瓢岩軟脆山脈沈滞食卓衰嗛素絲湯燒火熱天倉挑水壩調諧聽裝退飛委任五濁羨慕系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