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bi] 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赤壁之戰遺址,位于湖北省蒲圻縣西北
(1).山名。指 漢獻帝 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 孫權 與 劉備 聯軍大破 曹操 軍隊處。在今 湖北 武昌 西 赤矶山 ,與 漢陽 南 紗帽山 隔 江 相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江水 左逕 百人山 (今 紗帽山 )南,右逕 赤壁山 北,昔 周瑜 與 黃蓋 詐 魏武 大軍處所也。” 宋 黃庭堅 《次韻文潛》:“ 武昌 赤壁 弔 周郎 , 寒溪 西山 尋漫浪。”一說,謂 湖北 蒲圻 西之 赤壁山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三·鄂州》:“ 赤壁山 在縣( 蒲圻縣 )西一百二十裡,北臨 大江 ,其北岸即 烏林 ,與 赤壁 相對。即 周瑜 用 黃蓋 計,焚 曹公 舟船敗走處。故 諸葛亮 論 曹公 危於 烏林 是也。”
(2).即 赤鼻矶 。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下:“辰時,過 赤壁 ,洎 黃州 臨臯亭 下。 赤壁 ,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巉巖之境, 東坡 詞賦微誇焉。”參見“ 赤鼻磯 ”。
"赤壁"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釋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赤:指紅色,源于土壤或岩石中鐵氧化物的顔色,引申為裸露、無植被覆蓋的狀态。
•壁:指陡峭的崖岸或山體立面。
合稱指因地質構造或風化作用呈現赭紅色的臨江崖壁,多見于長江中下遊地貌特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赤"字條、"壁"字條。
特指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大破曹操的戰役發生地。現存兩處主流考據:
•蒲圻赤壁(今湖北赤壁市):
考古發現箭镞、營壘遺迹,被國務院認定為"赤壁之戰"遺址,稱"武赤壁"。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赤壁"條。
•黃州赤壁(今湖北黃岡):
因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而聞名,實為誤認的文學意象載體,稱"文赤壁"。
來源:《蘇轼文集·赤壁賦》(中華書局,1986年)注疏。
經蘇轼《赤壁賦》升華後,"赤壁"成為:
•英雄史詩載體:象征以弱勝強的軍事智慧(如"樯橹灰飛煙滅")。
•哲學意境空間:承載宇宙永恒與人生須臾的思辨(如"逝者如斯"之歎)。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四章。
綜合曆史文獻與地理研究:
來源:《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1982年);《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赤壁 /chì bì/
名詞。本指紅色臨江崖壁,後專稱中國湖北省境内兩處曆史地标:
- 赤壁市赤壁山:三國赤壁之戰主戰場遺址("武赤壁");
- 黃岡市東坡赤壁:蘇轼詞賦創作地("文赤壁")。
引申為承載曆史事件、文學哲思的文化符號。
來源: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上述考據。
關于“赤壁”一詞的含義,綜合曆史、地理和文學角度解釋如下:
實際古戰場
文學中的赤壁
背景
關鍵點
杜牧《赤壁》詩
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
文化象征
“赤壁”既是具體的地理名稱(湖北赤壁市古戰場),又是承載曆史記憶與文學想象的符號。其核心關聯事件為公元208年孫劉聯軍擊敗曹操的赤壁之戰,而詩歌中的“赤壁”則常融合史實與藝術加工。
邊腹畢親鼻腫眼青不以車床承逆充周春谷篡夫促管達義點穢凋翫端首膚瑣根盤蔕結共少搆會鼓鰓涸澤之精宏猷畫榜懷蓄鬟露火輪神舟胡唚戶衞強嘴硬牙肩章結骨精熟緝取康熙帝懶堕勞薪臨危緻命林緣荔枝蜜樓舍貌合神離毛炮門印耐火盤面品嘗官辟邪伎且夫青鴍祈求市愛受怕擔驚水晶包淑士蘇繡太曎外私位下憲命閑是閑非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