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慶忌 。傳說中的水妖。《管子·水地》:“ 慶忌 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裡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亦作“ 涸澤之神 ”。《晉書·輿服志》:“﹝武冠﹞即古之惠文冠。或曰 趙惠文王 所造,因以為名……或雲, 齊 人見千歲涸澤之神,名曰 慶忌 ,冠大冠,乘小車,好疾馳,因象其冠而服焉。”
“涸澤之精”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涸澤之精”指傳說中的水妖慶忌。根據《管子·水地》記載,慶忌形似人類,身長四寸,身着黃衣,頭戴黃冠,乘小馬,善于疾馳。若呼其名,可使其一日内往返千裡傳遞消息。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耗盡精力或資源”,但這一含義與古籍原意不符,可能是對“涸澤而漁”(比喻過度索取資源)的混淆。
“涸澤之精”原指神話中的水妖慶忌,強調其與幹涸水域的關聯及迅捷特性。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神話背景,可參考《管子》等先秦文獻。
《涸澤之精》是一個成語,形容某個事物的精華或者能量已經用盡。它指的是像湖泊或者沼澤這樣的水源幹涸了,再也沒有任何水分可用的意思。
《涸澤之精》的拆分部首是“氵”和“示”,分别表示“水”和“手”的意思。所以它的拆分部首是“氵”和“示”。根據筆畫來計算,涸澤之精總共有13個筆畫。
據考古學家研究,最早出現這個成語的記載是在《荀子·勸學》一書中。在古代,湖泊和沼澤是重要的水源,如果這些水源幹涸,那麼它們就無法繼續提供水分。因此,用“涸澤之精”來形容某個事物已經用盡了所有的精華或者能量。
繁體字的涸澤之精為「涸澤之精」。
在古代,涸澤之精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例如,涸澤之精的字形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整體仍然可以辨認。
1. 這次比賽,他已經發揮到涸澤之精,以至于再也沒有任何潛力可以發揮了。
2. 他為了完成這個項目,付出了涸澤之精,全神貫注地工作了好幾個月。
涸澤之精沒有組詞的搭配,它是一個固定的成語,一般不能在句子中隨意拆開使用。
近義詞: 耗竭之精、殚精竭慮、筋疲力盡。
反義詞: 流淌之源、充沛的能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