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術解》:“ 荀勖 嘗在 晉武帝 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按,舊時木輪車的車腳吃力最大,使用數年後,析以為燒柴,故雲。 宋 蘇轼 《貧家淨掃地》詩:“慎勿用勞薪,感我如薰蕕。” 清 趙翼 《哭璞函之訃》詩:“迢遞何年尋宿草,馳驅到死作勞薪。” 清 黃景仁 《雜感》詩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勞薪。”
“勞薪”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典故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勞薪”最早出自《世說新語·術解》,記載西晉時期荀勖在晉武帝宴席上指出,所食之飯是用“勞薪”(即舊車輪部件)作為燃料烹煮的。因古代木制車輪的車腳(車軸、輪毂)長期承重磨損,被廢棄後當作柴火,燃燒時可能帶有苦味,故稱“勞薪”。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引用,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清代趙翼詩句“馳驅到死作勞薪”,即以“勞薪”暗喻終生勞碌。
部分網頁(如)提到“指卓越”,可能與原始含義沖突,需以《世說新語》及曆代詩文用例為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世說新語》原文或相關詩詞注解。
《勞薪》這個詞是指為勞動而得到的報酬或薪水。在現代社會,人們通過付出努力和付出工作獲得報酬,這個報酬即為勞薪。
《勞薪》這個詞的部首是「艹」,表示與植物有關。《勞薪》一共有15個筆畫,其中「勞」占據了8個筆畫,「薪」占據了7個筆畫。
「勞薪」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昭公九年》中,是指奉獻勞動并從中獲得收益。後來,這個詞也被廣泛用于形容人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
「勞薪」的繁體字為「勞薪」。
在古代,「勞薪」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勞」的舊字形為「勞」,表示用力勞動;「薪」舊字形為「舛」,表示錯亂、混亂。後來,這兩個字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勞」和「薪」。
1. 他辛苦工作了一整天,但收入相對較低,勞薪不成比例。
2. 她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終獲得了豐厚的勞薪。
1. 勞動:指進行體力或智力上的努力。
2. 薪水:指從工作或職業中所獲得的報酬。
3. 勞動者:指從事勞動的人。
4. 工資:指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或勞動質量付給的報酬。
1. 薪酬:與「勞薪」意思相近,指為勞動得到的報酬。
2. 報酬:指通過付出努力所得到的回報。
1. 無勞無薪:表示沒有付出努力也沒有得到報酬。
2. 義務:指無報酬地從事的工作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