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apparently acquiescing while countrary-minded;be friendly apparently but in fact not;seemingly in harmony but actually at variance] 表面上很親密而實際上懷有二心
(1).亦作“ 貌合心離 ”、“ 貌合行離 ”。表面上關系密切而實際上内懷二心。舊題 漢 黃石公 《素書·遵義》:“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口親心疎,貌合行離。”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得新忘舊》:“自有此寵復,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對,亦隻貌合神離耳。” ********* 《沉悶的歐洲與明朗的遠東》:“于是 歐洲 反侵略的和平國家又一度表現着貌合神離的姿态,為侵略國家所快意。”
(2).表面相似而實質不一樣。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一:“ 晏 歐 詞,雅近 正中 ,然貌合神離,所失甚遠。”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二》:“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别起來,它算不得翻譯。”
“貌合神離”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表面關系和諧,但實際内心疏離、各有打算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深刻揭示了表象與本質的沖突,適用于文學、社會分析等多領域,提醒人們警惕虛僞的表象,追求真實的聯結。
《貌合神離》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兩個人表面上關系親密,但心靈卻相距甚遠的情況。這個詞所描繪的是一種人際關系中常見的現象。
《貌合神離》的部首是「言」(yán),它屬于「言字旁」的一種。根據部首和筆畫的組合,「貌」是一個由10畫組成的漢字,「合」是一個由6畫組成的漢字,「神」是一個由9畫組成的漢字,「離」是一個由7畫組成的漢字。
《貌合神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蘇洵的《禮論集話》中。在這篇文章中,蘇洵使用「貌合神離」來形容世界上的一些假冒僞劣事物以及人隱瞞真實感情的現象。
《貌合神離》的繁體字為「貌合神離」。
在古時候,「貌合神離」的寫法有所不同,如「貌」可以用「冃」來代替,「離」可以用「隹」來代替。「貌合神離」寫作「冃合神隹」。
他們兩個一起出去旅行,看起來很恩愛,但實際上他們的關系早已經是《貌合神離》。
組詞:貌似、合作、神秘。
近義詞:虛與委蛇、虛僞。
反義詞:情投意合、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