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顧命》:“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孔 傳:“綴衣,幄帳。羣臣既退,徹出幄帳於庭。” 孔穎達 疏:“王病重,不復能臨此坐,故徹出幄帳於庭,将欲為死備也。”後因以“徹綴”為帝王死去的婉辭。《舊唐書·睿宗紀》:“為王懇辭,未行冊命,所以東宮虛位,至于歷年。徹綴在辰,禍變倉卒,後掖稱制,計立沖人。”按,此指 景龍 四年, 韋後 毒死 中宗 。
“徹綴”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徹”與“綴”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解釋,其含義需分述如下:
徹
本義為“貫通、穿透”,《說文解字》釋為“通也”。引申為“徹底、完全”,如《論語·雍也》中“徹其環瑱”,指徹底取下飾物;後亦含“結束、終止”義,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天命不徹”,鄭玄注“徹,去也”。
綴
原指“縫合、連接”,《說文解字》稱“合箸也”,如《禮記·内則》中“綴衣”即縫制衣物;後衍生為“裝飾、點綴”,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綴以珠玉”,又表“延續、承襲”,如《漢書·叙傳》中“綴輯舊聞”。
綜合釋義
“徹綴”屬罕見組合,其意需結合語境分析。若依字面推演,可有兩種解釋:
因該詞未被《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主流辭書單獨收錄,建議結合具體文獻用例進一步考辨。
"徹綴"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婉辭,主要用于指代帝王去世。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源自《尚書·顧命》。原文記載周成王臨終前,群臣将幄帳(綴衣)從庭中撤去,作為帝王病危備喪的儀式,後引申為帝王駕崩的委婉說法。
本義與用法
曆史實例
《舊唐書·睿宗紀》中用"徹綴在辰"描述唐中宗被韋後毒死的事件,表明該詞在唐代文獻中仍有沿用。
注疏佐證
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注解:“王病重,不複能臨此坐,故徹出幄帳于庭,将欲為死備也”,進一步說明其儀式背景。
該詞屬于古代政治隱語,現代已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先秦至唐代曆史的文獻中。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史學分析,可參考《尚書》及《舊唐書》相關章節。
百源暴示标舉避趨伯主讒诟忏悔錄産業工人陳遵轄熾炎純摯初生之犢不畏虎初葉叢煩粗風暴雨戴高帽大熊貓翻梓浮靡覆掌挂席過差漢劍含襚漢制橫突潢海胡撥四江河日下機互荊褐驚心吊膽基因工程疾雨暴風瞰亡往拜空崖空遠斂息李默然林陰哝咶琵琶槽遷莺出谷棄國七亡礐盤羣島趨事柔則三槐堂扇子仙市籴守口如瓶擡舉亭吏痛戞同縣僞迹象樣小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