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市籴的意思、市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市籴的解釋

謂官方收購糧食。《管子·國蓄》:“歲適兇,則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餓民。”《宋史·食貨志上三》:“ 建隆 初, 河北 連歲大稔,命使置場增價市糴。”《明史·職官志一》:“﹝戶部﹞尚書掌天下戶口、田賦之政令……以權量和市糴,以時估平物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市籴(shì dí)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經濟術語,指古代官府通過購買方式獲取糧食等物資的行為,尤其特指政府為調控糧價、儲備軍需或赈濟災荒而向民間收購糧食的制度性活動。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市”:本義為交易場所(《說文解字》:“市,買賣所之也”),引申為交易行為。
  2. “籴”(dí):形聲字,從“入”從“米”,意為買入糧食(《說文解字》:“籴,市谷也”)。

    二字組合後,“市籴”強調官方主導的市場化采購行為,區别于民間自由買賣。

二、曆史運作機制

古代政府實施“市籴”常與平準政策結合,典型如戰國時期魏國的“平籴法”:

三、社會功能與文獻記載

  1. 穩定民生:漢代耿壽昌創“常平倉”,通過市籴建立糧食儲備,應對災荒(《漢書·食貨志》:“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籴”)。
  2. 保障軍需:唐代“和籴”制度強制征購軍糧,後期演變為變相賦稅(《新唐書·食貨志》:“和籴以充糧儲”)。
  3. 經濟幹預:宋代“市易法”擴展至多類物資,官府參與市場購銷以平抑物價(《宋史·食貨志》)。

四、相關概念辨析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市籴”是古代漢語中的經濟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指官府收購糧食的行為。古代官府通過向農民集中購買谷物,建立儲備以應對災荒、戰争或調節市場供需,屬于國家糧食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

2.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3.現代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市籴”可比喻政府或機構對重要物資的集中采購與儲備,如國家糧食儲備局收儲糧食、應急物資調配等場景。

4.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糧食制度中的“平籴法”“常平倉”等關聯概念,可查閱經濟史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習故邦國八通殘河參五蟬韻程羅處片楚澤厝所旦明地下宮殿碓梢蠹民梗政多景樓訛音飯匕風舉雲搖分裝分子運動論複會改朝換姓瓜戍黑溜溜鶴引禽伸後糧後行猴查灰志健倒監鑄競發靜娴救數人蠡蔔林下風緻利益均沾龍武軍毛群密石内樞嫩涼平水年辟聘撲褫遷拔起興仁信桑苎翁盛氣淩人霜蝶遂茂損脈湯麪佻達惕慄文令誣悖絃吹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