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官方收購糧食。《管子·國蓄》:“歲適兇,則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餓民。”《宋史·食貨志上三》:“ 建隆 初, 河北 連歲大稔,命使置場增價市糴。”《明史·職官志一》:“﹝戶部﹞尚書掌天下戶口、田賦之政令……以權量和市糴,以時估平物價。”
“市籴”是古代漢語中的經濟術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指官府收購糧食的行為。古代官府通過向農民集中購買谷物,建立儲備以應對災荒、戰争或調節市場供需,屬于國家糧食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
現代語境中,“市籴”可比喻政府或機構對重要物資的集中采購與儲備,如國家糧食儲備局收儲糧食、應急物資調配等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糧食制度中的“平籴法”“常平倉”等關聯概念,可查閱經濟史相關文獻。
市籴(shì dià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市指的是城市,籴指的是糧食購買。綜合起來,市籴指的是在城市中購買糧食。
市:部首是亠(頭部),共4畫。 籴:部首是⺾(米),共9畫。
市籴這個詞語出現于古代漢字文獻中,具體來源已難以考證。古代的市集是人們交流物品和交易的場所,而籴指的是購買糧食。由此可見,市籴是描述古代人們在市集中購買糧食的活動。
市籴的繁體是「市糴」。在繁體字中,「糴」的部首為「米」,「市」的形狀與現代字體相似。
古代的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構造仍然相似。在古代,市籴的形狀保持不變,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1. 他每個月都去市場進行市籴,确保家中有足夠的糧食。
2. 城市的市籴活動使得農産品能夠流通到各個地方。
1. 市場:指的是人們買賣物品和交易的地方。
2. 籴糧:指的是購買糧食。
近義詞:市購、市糧。
反義詞:鄉食、采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