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顔色名。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寫像訣》:“凡調合服飾器用顔色者,緋紅,用銀朱紫花合……荊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黃标合。”
“荊褐”是一個傳統顔色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荊褐指一種由特定材料混合而成的褐黃色調,屬于古代服飾或器物調色體系中的顔色分類。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陶宗儀《辍耕錄·寫像訣》,其中記載:“荊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黃标合。”。這表明其制作需将白色顔料(粉)與槐花提取的黃色、礦物顔料螺青(藍綠色)及土黃混合。
顔色特征
從成分推測,荊褐可能呈現灰褐或黃褐色調,兼具槐花的暖黃與螺青的冷灰質感,屬于低飽和度的複合色,適用于傳統繪畫或織物染色。
應用場景
根據文獻記載,這類顔色多用于服飾、器物或繪畫領域,屬于古代工匠調色體系中的實用色名,反映了當時對自然材料調色的精細化認知。
注:當前釋義主要基于陶宗儀《辍耕錄》記載,現代色彩體系中已無直接對應的标準色名。
《荊褐》(jīng hè)是指衣服粗糙、質樸、不華麗。形容人生活儉樸,不事浮華。
《荊褐》的拆分部首為“艸”和“衣”,分别表示植物和衣服。整個字共有12畫。
《荊褐》一詞最初出現在《論語·陽貨》篇中:“君子懷歸,小人懷不得,荊褐而不正。”意為君子心懷歸鄉之情,而小人卻不能懷有這種情感,盡管他們穿着粗糙的衣服,卻沒有高尚的品行。
繁體字為「荊褐」。
古代漢字的寫法并非固定不變,因此《荊褐》的古代寫法有多種變體。其中一種古代寫法是「荊:茂也,杖上有毛。」、「褐:衣也,上下相屬。」說明了荊褐兩字的形義。
他一身荊褐的衣服,卻展現出了一種質樸而厚重的氣質。
荊棘(jīng jí):指多刺的野生植物。
褐色(hè sè):指暗紅褐色。
素樸(sù pǔ):指純樸、真實。形容人或事物本質簡單明了。
田園(tián yuán):指自然、甯靜、質樸的農村生活。
華麗(huá lì):指華美、富麗堂皇。形容豔麗的外表或裝飾。
奢華(shē huá):指極為奢侈、豪華。形容浪費和鋪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