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昏暗貌。 明 唐順之 《己酉八月十八日觀潮作》詩:“秋空忽爾色黯黲,萬竅怒號山震盪。” 王闿運 《哀江南賦》:“豈知山川黯黲,戎師遠略。” 鄒魯 《河南舉義》:“行刑之際,雪風怒號,天地黯黲。”
“黯黪”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拼音:àn cǎn(注意“黪”正确讀音為cǎn,中标注的dàn可能是筆誤)
本義:形容昏暗無光的自然景象,如天色陰沉、霧氣彌漫等。
引申義:表達心情的低落、絕望或失去希望的狀态,常見于描述人物遭遇挫折後的心境。
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自然還是心境。例如“心情黯黪”側重情緒,而“天色黯黪”則為客觀描述。
如需進一步探究該詞的古典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黯黪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陰暗凄涼、失望沮喪的樣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黑”字旁,右邊是“日”字旁。它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國風·秦風·蒹葭》一詩中。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但黯黪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通常使用的繁體字形式依然是“黯黪”。下面是一句使用古代漢字寫法的黯黪的例句:
古代漢字寫法:闇黮
組詞:黯然、黯淡、黯寞、深黯、黯然無光
近義詞:憂郁、陰沉、沮喪
反義詞:明亮、歡快、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