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服的意思、冠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服的解釋

(1).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别。《後漢書·任光傳》:“ 漢 兵至 宛 ,軍人見 光 冠服鮮明,令解衣,将殺而奪之。”《宋史·輿服志四》:“ 隋 唐 冠服,皆以品為定。蓋其時官與品輕重相準故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宗藩·兄王伯王》:“ 仁宗 即位,還 熺 ( 晉定王 濟熺 )冠服及王號。” 葉聖陶 《線下·馬鈴瓜》:“從甬道走來兩個冠服的人與六七個書吏,我也不知道那兩個是什麼官。”

(2).指官吏。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戍将夢被追至一所,有冠服坐殿上,呼戍将至庭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服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标志身份等級的重要服飾體系,由“冠”與“服”兩部分構成。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解釋,“冠”指首服,即帽子,為禮制之首;“服”指衣裳配飾,包含上衣下裳、蔽膝、組绶等部件。兩者結合形成完整的禮儀着裝系統,體現“辨尊卑,明貴賤”的社會功能。

從曆史演變看,冠服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禮》記載的“五冕制度”,《禮記·玉藻》詳細記錄了天子至士大夫不同等級的冠服形制。漢代确立“冠服二十等級”,唐代《武德令》将冠服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類。明代《大明會典》更将冠服制度精細化,僅皇帝衮冕就包含十二紋章、玉圭等三十餘種配飾元素。

文化内涵方面,冠服通過材質、顔色、紋樣傳遞等級信息。例如《尚書·益稷》記載“十二章紋”僅限帝王使用,三公諸侯用九章,以下遞減。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指出,玄衣纁裳象征天地,蔽膝上的紋樣區分官職類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梁莊王墓出土金鑲寶石冠,實物印證了文獻中宗室成員冠服的奢華規制。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如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1981年)專章分析冠服演變,指出其“既是權力符號,也是工藝美術的集大成者”。當代考古發現如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具劍、漆紗冠等實物,為理解漢代列侯冠服制度提供了實證材料。

網絡擴展解釋

“冠服”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和文化内涵,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冠”指帽子,“服”指衣服,合稱表示穿戴整齊的服飾,尤其指古代官員或貴族在正式場合的着裝。例如《後漢書》記載“冠服鮮明”即形容衣着華美莊重。

  2. 引申含義
    可形容人的儀表端莊、舉止得體,如“冠服之士”代指儀态文雅之人。


二、曆史制度與文化意義

  1. 等級象征
    古代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嚴格區别,如隋唐時期“冠服皆以品為定”,通過服飾顔色、紋樣等區分身份。

  2. 禮樂制度
    冠服制度是中國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初步形成于夏商,周代趨于完善,最終隨辛亥革命退出曆史舞台。


三、其他用法

  1. 代指官吏
    部分文獻中“冠服”可引申為官吏的代稱,如《睽車志》中“冠服坐殿上”即指官員。

四、現代語境

如今“冠服”多用于曆史或文學領域,描述古代服飾文化,或比喻莊重的儀态。例如漢服複興運動中,冠服常作為傳統禮儀服飾被提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冠服形制或典章制度,可參考《宋史·輿服志》《後漢書》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埃塞俄比亞高原倍依攙搓出豫呆頓頓鞮鍪鬥脣合舌獨酲對抗賽對外頓歇放罷方員可施風趨谷風過雲寒涸好姱豪邁不群何筭後省歡嚣回轄隳形家夥疆壘菅蘧金钗十二浄化京沚究暢救患祭醊朗清裂絕理據冒冒木奴穆清木竹子涅而不淄霓虹挪步錢靫兒遣歸沈人守惡受福霜稻水豆腐說今道古司天監談講桃雨投首網具舞蹈仙書小大人兒謝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