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歧嶷的意思、歧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歧嶷的解釋

(1).《詩·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傳:“岐,知意也;嶷,識也。”後謂幼年聰慧為“歧嶷”。《後漢書·馬援傳》:“客卿幼而歧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文選·左思<吳都賦>》:“歧嶷繼體,老成弈世。” 劉逵 注:“歧嶷,謂有識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傳》:“ 彭城王勰 字 彥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謂六、七歲。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十:“﹝歧嶷﹞亦言六、七歲也。” 王闿運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異,緝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歧嶷”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詞彙,根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考證,其正确寫法應為“岐嶷”,屬古代漢語書面用語。該詞出自《詩經·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東漢鄭玄注曰:“能匍匐則岐岐然,意有所知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識别也。”

在語義學層面,“岐嶷”為聯合式複合詞:

需注意該詞存在以下使用特征:

  1. 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童年禀賦,現代漢語已罕用
  2. 與“歧”字組合屬常見筆誤,據《漢字形義演釋字典》考辨,“岐”“歧”雖同源但詞義分化後不宜混用
  3. 近義詞包括“穎悟”“夙慧”,但“岐嶷”更側重形體神态表現出的早慧特征

該詞例可見于多部經典注疏,如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詳釋:“岐謂能立,嶷謂能識”,印證其詞義與幼兒早期發育階段的行為特征直接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歧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y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幼年聰慧
    源自《詩經·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 漢代毛亨注:“岐,知意也;嶷,識也。”即形容孩童天資聰穎,具備超出同齡人的辨識力和悟性。
    • 例:《後漢書·馬援傳》記載“客卿幼而歧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描述孩童年幼時便顯聰慧。
  2. 代指六、七歲年齡
    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到“歧嶷亦言六、七歲也”,後引申為孩童約六、七歲的階段。


二、用法與延伸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艾豭愛嬌阿棃姨安窮百夷謗诽馳聲春雲當兒當門抵戶道德規範道篇風脆風條格詩各紮邦挂一漏萬詭計嘓啅黃骢馬環立魂不着體家妓夾剪趼拆交戲桀出潔濁揚清濟惠拘肆枯松累牍連篇麗華鱗彩梨霜六龍車龍腦薄荷陸浚儀彌翼末契牡菊輕疾清克倛頭歃辭上卷诜桂身首世教噬犬世議順遵説口嘴鼠獄私帑葦箫五鬥粟下款小樣雲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