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毛 傳:“岐,知意也;嶷,識也。”後謂幼年聰慧為“歧嶷”。《後漢書·馬援傳》:“客卿幼而歧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文選·左思<吳都賦>》:“歧嶷繼體,老成弈世。” 劉逵 注:“歧嶷,謂有識知也。”《北史·魏彭城王勰傳》:“ 彭城王勰 字 彥和 ,少而歧嶷,姿性不羣。”
(2).謂六、七歲。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十:“﹝歧嶷﹞亦言六、七歲也。” 王闿運 《王仲章碣》:“君天姿雋異,緝熙光明,曾未歧嶷,堂堂神秀。”
“歧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qí y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幼年聰慧
源自《詩經·大雅·生民》:“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代指六、七歲年齡
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提到“歧嶷亦言六、七歲也”,後引申為孩童約六、七歲的階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典故,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文獻。
《歧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坎坷輾轉、曲折多變的樣子。
《歧嶷》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它由14個筆畫組成。
《歧嶷》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其中《周易·坤卦》有一句話:“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其中的“順承天”後來演變為“歧嶷”。
《歧嶷》的繁體字為「嶀」。
在古時候,漢字《歧嶷》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說文解字》将《歧嶷》寫作「厓崟」。
他的人生經曆真是一段充滿了《歧嶷》的旅程。
歧路、歧途、曲折、坎坷
曲折、曲徑、曲路、彎曲
直路、直線、直行、筆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