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龀髫的意思、龀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龀髫的解释

亦作“齓髫”。指童年。《文选·潘岳<杨仲武诔>》:“子之遘閔,曾未齓髫。” 刘良 注:“齓,毁齿也;髫,总髮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龀髫”是一个由“龀”和“髫”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的文言词汇,均指代儿童时期,常用于形容年幼的孩童。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龀 (chèn)

    • 本义: 指儿童乳齿脱落,恒齿长出的换牙过程。《说文解字·齿部》:“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段玉裁注:“毁齿,齿落更生也。”
    • 引申义: 特指儿童换牙的年龄,即童年时期(约7-8岁)。《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儿童脱去乳齿,长出恒齿。因以指童年。”
  2. 髫 (tiáo)

    • 本义: 指古代儿童下垂的短发。《说文解字·髟部》:“髫,小儿垂结也。”
    • 引申义: 借指儿童或童年时期。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故称“垂髫”。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引申指童年。”

二、合成词义

三、文化内涵 “龀髫”承载着中国古代对人生阶段的细致划分和形象化描述。它不仅是生理特征的记录(换牙、垂发),更蕴含着对纯真无邪、未涉世事的童年时光的指代。常与“黄发”(指老人)对举,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用以描绘社会各年龄层和谐共处的理想图景。

“龀髫”是一个源于古代汉语的词汇,由表示儿童换牙年龄的“龀”和表示儿童垂发的“髫”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是指儿童时期或童年。它通过描绘孩童特有的生理特征(脱乳齿长恒齿、头发下垂未束),形象地指代了人生中天真烂漫的幼年阶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年龄称谓的生动体现。

主要参考来源:

  1.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 提供了“龀”与“髫”二字的本义训释。
  2.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 - 收录并解释了“龀”、“髫”及“龀髫”的词义。
  3.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 提供了“垂髫”的经典文学用例,印证了“髫”指代儿童的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龀髫”是一个文言词汇,由“龀”和“髫”两个部分组成,具体解释如下:

  1. 龀(chèn)
    指儿童换牙的年龄阶段,即乳齿脱落、恒齿生长的过程。根据《说文》记载,古代男孩八岁、女孩七岁开始换牙。例如《管子·小问》中“未龀不入军门”,即未到换牙年龄的儿童不得参军。该词也引申代指童年,如“龀年”“龀岁”均表示幼年。

  2. 髫(tiáo)
    本义为儿童垂下的短发,常见于“垂髫”一词,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髫”与“龀”结合后,强化了年龄特征,特指换牙且头发未束的幼童形象。

  3. 合义
    “龀髫”连用,字面指换牙和垂发两种生理特征,比喻幼年时期。例如古籍中“龀髫之年”即强调孩童的稚嫩状态。这种用法通过具体的外在特征代指抽象年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借代手法。

“龀髫”是一个复合词,通过儿童换牙和垂发的典型形象,生动描述童年阶段,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性表达中。

别人正在浏览...

哀娱阿谀苟合饱餍保重鲌鲜本然标领冰骨宾门碧香璧羽忏涤词翰客大典谛睨冻肉都台对接港浦鞲緤观音柳谷稼后服后足黄芩黄汤辣水嚾流混混庉庉矫矫镜芳净院疾俏机数撅嘴开晨抗体老化老辣链环论纲虑祸谧然拿款洽濡如志尸窃收所酥灯塔里木河檀奴桃支竹通门彤史王正为情文序吴门派夏涝想望风褱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