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象胥的意思、象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象胥的解釋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員。亦用以指翻譯人員。《周禮·秋官·象胥》:“掌 蠻 、 夷 、 閩 、 貉 、 戎 、 狄 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親之。”《舊唐書·玄宗紀論》:“ 象郡 、 炎州 之玩, 雞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結轍於象胥,駢羅於典屬。” 明 唐順之 《喜峰口觀三衛貢馬》詩:“槃舞呈鞮革,侏言譯象胥。” 清 徐果亭 《聖武功成詩》:“正朔通魚海,輿圖拓象胥。”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象胥之官,掌傳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親,入賓之歲,則協禮以傳詞,此文之施於通譯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象胥是中國古代對翻譯官員的專稱,其詞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的官方制度。據《周禮·秋官》記載,象胥屬于“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的官職,主要職責為“傳王之言而谕說焉,以和親之”,即負責與周邊民族的語言溝通及外交事務。該詞由“象”與“胥”二字構成,“象”取義《孟子·滕文公》中“象,譯也”的語言轉譯功能,“胥”則指古代官吏的泛稱,體現了官職屬性。

在曆史沿革中,象胥制度經曆了三個階段演變:周代作為常設外交官,漢代發展為“譯長”等具體職位,唐代則納入鴻胪寺管理體系,改稱“譯語官”。其職能範圍從單純語言翻譯擴展至外交文書撰寫、使節接待及文化交流等事務。這一官職名稱的消亡與明清時期“通事”“舌人”等新稱謂的興起直接相關,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外交往體系的變遷。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象胥”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定義為“古代通譯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官員”,而《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強調其“掌四夷之官”的行政職能,說明該詞兼具語言服務與政治管理的雙重屬性。現代學術研究中,象胥制度常被視作中國古代最早的外交翻譯體系,為研究跨文化傳播史提供了重要實證。

網絡擴展解釋

“象胥”是古代中國對翻譯人員或外交接待官員的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所體現,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象胥”主要指古代負責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員,同時承擔翻譯職責。這一角色在周代已有明确記載,是處理外交事務的重要職位。

二、曆史背景與職能

  1. 外交職能
    根據《周禮·秋官·象胥》記載,象胥需掌管與蠻、夷、閩、貉等周邊民族的交往,傳達君王的旨意,促進邦交和睦。
  2. 翻譯職責
    象胥需通曉多國語言,負責口頭和文字的翻譯工作。例如明代唐順之的詩句“侏言譯象胥”便體現了這一職能。

三、文獻記載與演變

四、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象胥”解釋為“形容事物相似”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誤讀,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官職含義為準。


“象胥”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外交與翻譯官員,需結合《周禮》等文獻理解其職能。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注疏》或《舊唐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巴山博覽群書場囿陳托仇尼從侄蹙斂單人獨馬刀門典策掉舌狄牙地域東施效颦短绠汲深躲藏防空撫鎮攻燔公善廣開才路還舟後閤後素椒瘴解霜雨金盡裘敝跻陟谲戾決易舉族空嚣連比連根拔貌執蜜麪鳴條男高音破丢不落七殘八敗慶壽仍世日華深仇宿怨審幾度勢世弊使君子數米量柴私事官雠探親停薪銅籌頭痛治頭,足痛治足危王無所不可悟性相朋鄉僻獻侑銜寃負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