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角法。始見于 晉 代的《肘後備急方》。其法将燃燒着的紙片等物投入罐狀器具内,立即将罐覆于施治部位,火很快熄滅,罐内空氣排出,形成負壓,因而緊吸皮膚,隔一定時間拔去,造成局部充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多與針刺配合使用,主要用于風濕痛、腰背肌肉損勞等症。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 杜善人 老娘們病了,叫人拔火罐,到北廟許願。”
拔火罐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通過負壓吸附原理作用于人體皮膚,達到治療和保健效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拔火罐以玻璃、竹制或陶瓷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或抽氣方式排出罐内空氣,形成負壓吸附于皮膚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其核心原理是通過物理刺激促進皮下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
拔火罐古稱“角法”,最早見于晉代《肘後備急方》,用于瘡瘍排膿,後擴展至内科疾病。現代操作包括燃火法(如酒精棉加熱)和抽氣法,吸附時間通常為5-15分鐘。
如需了解具體操作手法或完整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醫療資料。
拔火罐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通常用于治療肌肉疼痛、風濕病等。在拔火罐療法中,火罐會被放在患者的身體特定穴位上,并使用火源将罐内空氣加熱,産生負壓效果,使罐能牢牢吸附在皮膚表面,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拔火罐的拆分部首是火,拼音是huǒ,表示火燒燃的意思。拔的拆分部首是扌,拼音是bá,表示抓取、提取的意思。罐的拆分部首是缶,拼音是fǒu,表示盛裝的容器。
拔火罐的總共有11個筆畫。
拔火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它最早出現在《黃帝内經》這部古代醫學經典中,被稱為“罐療法”。傳統的拔火罐是使用竹杯,通過将空氣加熱産生真空吸附于皮膚。現代化的拔火罐則使用玻璃罐或者塑料罐,并且使用吸氣槍等器械産生負壓。
在繁體字中,拔火罐的寫法為「拔火罐」。
在古時候,拔火罐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用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父親經常給我拔火罐,緩解我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肩頸疼痛。
2. 醫生建議我拔火罐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拔罐、火罐療法、火罐、拔火、火療
拔罐療法、罐療法、火罐療法
按摩療法、針灸療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