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拔火罐的意思、拔火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拔火罐的解釋

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角法。始見于 晉 代的《肘後備急方》。其法将燃燒着的紙片等物投入罐狀器具内,立即将罐覆于施治部位,火很快熄滅,罐内空氣排出,形成負壓,因而緊吸皮膚,隔一定時間拔去,造成局部充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多與針刺配合使用,主要用于風濕痛、腰背肌肉損勞等症。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 杜善人 老娘們病了,叫人拔火罐,到北廟許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一、詞典釋義

拔火罐(bá huǒ guàn)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指将罐具(如玻璃罐、竹罐)内空氣排出形成負壓,吸附于體表穴位或患處,通過溫熱和吸力刺激達到疏通經絡、祛濕散寒的目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利用燃燒或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氣,使罐吸附在皮膚上,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

二、中醫理論與作用

  1. 疏通經絡

    通過負壓刺激體表穴位,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肌肉僵硬和疼痛。《中醫大辭典》指出其可“調整髒腑功能,驅除病邪” 。

  2. 祛濕散寒

    罐内溫熱效應能發散風寒濕氣,常用于治療風寒感冒、關節冷痛(來源:《中國針灸學》)。

三、操作原理與工具

四、注意事項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李經緯等. 《中醫大辭典》. 人民衛生出版社.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外治技術規範》.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拔火罐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通過負壓吸附原理作用于人體皮膚,達到治療和保健效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原理

拔火罐以玻璃、竹制或陶瓷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或抽氣方式排出罐内空氣,形成負壓吸附于皮膚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其核心原理是通過物理刺激促進皮下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

二、作用與功效

  1. 疏通經絡:通過負壓刺激穴位,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如腰背痛、關節痛)。
  2. 祛除寒濕:幫助排出體内濕氣與寒氣,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乏力等症狀。
  3. 調節免疫:增強機體抵抗力,輔助治療哮喘、神經痛等疾病。

三、曆史與操作

拔火罐古稱“角法”,最早見于晉代《肘後備急方》,用于瘡瘍排膿,後擴展至内科疾病。現代操作包括燃火法(如酒精棉加熱)和抽氣法,吸附時間通常為5-15分鐘。

四、注意事項

如需了解具體操作手法或完整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醫療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聯鄙黩暢銷麤穢當路君東牀擇對都良耳順繁庑風袖蓋不由己羹藿官漏妫汭闳儒後焰黃巢黃金牙狐胡葷口姜桂之性接納結症積谷津墊京話經濟特區金門大橋及時克甯曠俎亂下風飑門口沔沔杪春明徵末號内美鳥語花香蜺翠你門凝盻劈頭蓋腦牆頭詩齊毫清若空勤倦入監山相霜劍順天應時四氣訟詞素衣白馬天牛蛻骸襪額挽路五顯靈官小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