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宣傳性的通俗短詩。多張貼在公開場所牆頭,故稱。
牆頭詩是一種以宣傳或社會動員為目的的通俗短詩,常見于公共場所的牆面張貼,具有以下特點:
形式與内容
牆頭詩通常語言簡潔、韻律鮮明,内容多反映社會現實或政治主張。例如,抗戰時期被用來鼓舞民衆鬥志,形式上常結合快闆、順口溜等民間藝術。
曆史背景與用途
起源于中國古代民間文化,但現代意義上的牆頭詩在20世紀30-40年代尤為活躍。如1938年延安發起的“街頭詩運動”,田間、柯仲平等詩人通過此類詩歌進行抗戰宣傳,代表作《義勇軍》即屬于這一類型。
傳播場景
多出現在村莊牆壁、門樓或印成傳單散發,強調傳播的直接性和廣泛性。部分案例中,牆頭詩還被改編為小品、歌曲等,以增強宣傳效果。
與其他詩體的關聯
牆頭詩與“槍杆詩”“街頭詩”等概念有重疊,均屬于貼近大衆的通俗文學形式,但前者更側重牆面的物理載體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事件,可參考漢典和搜狗百科的權威釋義。
牆頭詩,又稱為街頭詩歌,是一種民間流傳的口頭詩歌形式。通常是以簡短的四言或者七言句式表達對社會、生活或者個人情感的吟唱。牆頭詩常常出現在民間的牆壁、村莊小徑等地方,具有朗朗上口和易于傳唱的特點。
牆頭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墨字頭部旁和土字旁。墨字頭部旁是由“黑”字下部構成,而土字旁則是由“土”字構成。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牆頭詩的來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族文化。在古代,人們用刻寫或書寫的方式将詩歌題目或者内容刻在牆壁上,與路人分享或者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樣的現象不僅在中國流行,也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
牆頭詩的繁體字為「牆頭詩」。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牆頭詩的字寫作「牆頭詩」。字形比現代簡體字複雜一些,更接近于繁體字的寫法。
下面是一個關于牆頭詩的例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牆頭詩意溢滿街。」
牆頭詩的相關詞語有:
牆頭詩的近義詞包括:
牆頭詩的反義詞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