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ive] 接受;收納
接納新會員
(1).結交羅緻。《後漢書·岑彭傳》:“ 光武 深接納之。”《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先是,司徒 王允 以 布 州裡壯健,厚接納之。”《古今小說·羊角哀舍命全交》:“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 裴仲 接納天下之士。” 鄒魯 《廣西光複》:“并開華熙客棧,實欲借此為機關,接納志士以謀大舉。”
(2).接待,招待。《水浒傳》第七三回:“裡面太公張時,看見 李逵 生得兇惡,暗地教人出來接納。”
(3).接受。 秦牧 《藝海拾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較多地接納了人民觀點的人。” 趙樹理 《三裡灣·三個場上》:“當大家猜透他的謎,不願接納他的時候, 金生 說:‘……可以讓他試一年。’”
“接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ē nà,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接受個人或團體加入組織或活動
指允許他人或群體進入某個集體、組織或參與特定活動。例如:“他被接納為工會會員”。
延伸:此用法常見于正式場景,如會員資格審核、活動報名等。
采納意見或建議
表示對他人觀點、提議的認可與采用。例如:“他接納了大家的意見”。
社會與文化價值體現
接納不僅是個人行為,更反映社會對不同背景(如文化、信仰、種族等)的包容性,體現尊重與開放态度。
心理層面的包容
在心理學中,接納強調允許他人以獨立個體存在,而非強制改變對方。例如:“接納是尊重他人權利和意見,給予支持與理解”。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岑彭傳》中的“光武深接納之”,指結交羅緻人才。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接納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及時地接收和接受某事物或某人,尤其是對新事物、新觀點或他人的态度持開放和寬容的态度。
接納的部首是手,它由「手」和「爪」組成。手表示人類的能力和行動能力,爪表示接收、捕捉。所以,組成「接納」的字形顯示了人們用手來接收和接納外部事物。
接納這個詞最早是進入現代漢語的,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寫法是「接納」,正好把「納」字的意思突出呈現出來。在古時候,接納這個詞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如「接奈」、「接耐」、「接責」和「接賬」等。
與接納相關的例句有:
1. 我們應該互相接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
2. 領導政黨需要接納人民的意見和建議。
一些以「接納」為核心的詞組有:
1. 接納異己:接收和接受不同于自己觀點、見解或行為的人。
2. 接納多樣性:對于不同文化、背景和種族的人持開放的态度。
接納的近義詞有:容納、接收、包容
接納的反義詞有:拒絕、排斥、抵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