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納的意思、接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納的解釋

[receive] 接受;收納

接納新會員

詳細解釋

(1).結交羅緻。《後漢書·岑彭傳》:“ 光武 深接納之。”《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先是,司徒 王允 以 布 州裡壯健,厚接納之。”《古今小說·羊角哀舍命全交》:“宮門外設一賓館,令上大夫 裴仲 接納天下之士。” 鄒魯 《廣西光複》:“并開華熙客棧,實欲借此為機關,接納志士以謀大舉。”

(2).接待,招待。《水浒傳》第七三回:“裡面太公張時,看見 李逵 生得兇惡,暗地教人出來接納。”

(3).接受。 秦牧 《藝海拾貝·<哲人·小孩>》:“他必然是較多地接納了人民觀點的人。” 趙樹理 《三裡灣·三個場上》:“當大家猜透他的謎,不願接納他的時候, 金生 說:‘……可以讓他試一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納”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接受并容納”,包含主動性與包容性雙重特質。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的定義,該詞具有以下三層内涵:

  1. 基礎詞義

    指對人或事物采取接受态度,如“學校接納了來自災區的轉學生”。此語境下強調客觀接收行為,常見于機構、組織等正式場景,如《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中引用的“接納移民政策需符合國家法規”案例。

  2. 情感維度

    在人際關系中延伸為“包容不同意見或特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9年)通過“君子和而不同,接納異見”等古語闡釋該詞的兼容并蓄特征。此用法常見于心理學領域,例如心理咨詢中的“無條件接納”治療原則。

  3. 曆史語義演變

    據《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2020年)考證,該詞在宋元時期已出現“收受錢物”的經濟含義,如《朱子語類》記載的“接納賦稅”用法。現代漢語中此義項逐漸弱化,但在方言和古籍文獻中仍有留存。

對比近義詞“接受”,《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8年)指出“接納”更強調接收方的主動姿态與後續容納過程,而“接受”側重被動承受結果。例如“接納建議”包含實施建議的後續行為,“接受建議”僅表達不拒絕的态度。

網絡擴展解釋

“接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ē nà,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接受個人或團體加入組織或活動
    指允許他人或群體進入某個集體、組織或參與特定活動。例如:“他被接納為工會會員”。
    延伸:此用法常見于正式場景,如會員資格審核、活動報名等。

  2. 采納意見或建議
    表示對他人觀點、提議的認可與采用。例如:“他接納了大家的意見”。


二、深層内涵

  1. 社會與文化價值體現
    接納不僅是個人行為,更反映社會對不同背景(如文化、信仰、種族等)的包容性,體現尊重與開放态度。

  2. 心理層面的包容
    在心理學中,接納強調允許他人以獨立個體存在,而非強制改變對方。例如:“接納是尊重他人權利和意見,給予支持與理解”。

  3. 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岑彭傳》中的“光武深接納之”,指結交羅緻人才。


三、與近義詞的區分


四、使用場景舉例

  1. 組織活動:“展覽會每天接納上萬人參觀”。
  2. 人際交往:“接納他人的不完美,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3. 文化融合:“社會需接納多元文化,促進和諧發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傍黑兒稱柴而爨垂魚春遠貙人刀布堤工鬥彩斷根絕種多私發面縫破補綻輔道夫子自道溉田趕逐苟美龜屋過從裹屍馬革河冀黃褐侯穢臭魂不附體夥頤姜齊間行建溪交群接物荊三棱迥路君臣舉止不凡陵掩靈洲麥隴馬前卒沒方寸憫然目觸木理南曹濆激骈肩接迹棋名窮陬勸贊容措賞翫升科雙扇水硯說媳婦兒數奇隨包縮匿王封小減逍遙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