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麤穢的意思、麤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麤穢的解釋

亦作“麄穢”。1.粗濁污穢。《國語·周語上》:“國之将亡,其君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穢、暴虐。”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二:“每一發作,竟月不食,言語麄穢,都無所避。” 清 曾國藩 《母弟溫甫哀詞》:“彼麤穢者,乃居吾右,抑塞不伸,發狂大叫。”

(2).指粗濁污穢的東西。《楚辭·遠遊》:“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麤穢除。” 王逸 注:“納新吐故,垢濁清也。” 明 劉基 《贈道士蔣玉壺長歌》:“玄黃健順六子承,和氣坱北麄穢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麤穢(cū huì)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麤”與“穢”二字組合而成,具有雙重含義,既指物質層面的粗糙肮髒,也引申為行為或品性的粗鄙低劣。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麤(cū)

    • 本義:通“粗”,表示粗糙、不精細。《說文解字》釋為:“行超遠也”,引申為粗疏、粗劣㈠。
    • 例證:如《漢書·劉向傳》言“麤疏材能”,即指才能粗淺不足。
  2. 穢(huì)

    • 本義:指荒蕪的田地或雜草,後引申為污濁、肮髒。《說文解字》注:“蕪也”,又指道德上的污點㈡。
    • 例證:《楚辭·離騷》中“不撫壯而棄穢兮”,喻指摒棄污穢之行。

二、複合詞釋義

麤穢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物質層面:
    • 形容物體粗糙且肮髒,如《齊民要術》載“米麤穢,則酒不醇”,指糙米雜質影響酒質㈠。
  2. 精神層面:
    • 指言行粗鄙、品德污濁。如《後漢書·列女傳》批評“麤穢之行,不可入于清流”㈢。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麤穢”即“粗劣污濁”,并列《漢書》《後漢書》等文獻用例㈣。

    來源:漢語大詞典(需訂閱訪問)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強調“麤”為“粗”之古體,與“精”相對;“穢”從禾,本指田中雜草,後泛化指污濁㈡㈤。

    來源:漢典(《說文》條目)

  3. 史學經典佐證

    • 《漢書·食貨志》載“田多麤穢”,描述土地荒蕪貧瘠㈢。
    • 王充《論衡》斥“麤穢之語”,指粗俗不雅的言論㈥。

四、現代用法與辨析


結論:“麤穢”是古漢語中兼具物質與道德貶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指“粗糙肮髒”或“粗劣低俗”,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使用時可簡化為“粗穢”,但學術考據需依典籍原字㈠㈣。

參考來源:

㈠《漢語大詞典》

㈡《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㈢《漢書》《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㈣ 漢典網(www.zdic.net)

㈤《齊民要術》石聲漢校釋本

㈥《論衡校釋》黃晖注

網絡擴展解釋

“麤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粗穢”,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麤”是“粗”的異體字,表示粗糙、粗劣;“穢”指污穢、肮髒。組合後意為粗濁污穢的事物或狀态,既可形容具體物質的髒亂(如《國語》中描述國君品行的“麤穢”),也可指抽象層面的精神雜質(如《楚辭》中“麤穢除”象征清除雜念)。

二、古代文獻用例

  1. 道德批判:《國語·周語上》用“麤穢”形容國君的暴虐品行,體現對統治者失德的貶斥。
  2. 修身隱喻:屈原《遠遊》中“精氣入而麤穢除”,以清除污穢比喻精神淨化,表達道家養生思想。
  3. 日常描述:宋代《北夢瑣言》記載某人發病時“言語麄穢”,指言辭粗俗不潔。

三、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的仿古表達。需注意“麤”字因筆畫複雜,現代多簡化為“粗”,但部分文獻仍保留原字形以體現曆史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闇君白俄羅斯層雲谄惑讒逆稱壽陳訴篡煞打底子得神吊挂東奔西逃動秤兒斷角對床風雨房祠高蹶故土後約狐父虺螫巾帼奇才精至金水橋九垓八埏忌制局外人客觀存在醪酒纚笄龍棗賣拳頭密意盤擔抛官破落那鋪襯乾逼清讴青條侵誣棋輸先着秋期欺壓人間世日色三舍人詩生手牲體舐犢情深爍爍天壁停刊涕泗橫流同役椀花偉妙五兵佩小旅館心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