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议的意思、成议的详细解释
成议的解释
(1).已达成的协议。 三国 魏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遂齎见薄之决计,秉翻然之成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 哥舒翰 败,遂旋军。 相州 之师, 子仪 与 光弼 已有成议,以 鱼朝恩 不从而溃。”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臣又告他说……他可以在 沉阳 便宜行事;一旦有了成议,火速密报于臣,以释圣念。”
(2).已有的规定。《宋书·礼志三》:“博士 王燮之 议称:‘遇雨迁郊,则先代成议。’”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 议的解释 议 (議) ì 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 讨论,商量: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恐招物议。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驳议。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成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已达成的协议
指经过讨论或协商后形成的共同决定,具有约束力。例如三国时期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秉翻然之成议”即指已确定的协议。
-
已有的规定
表示既定的规则或制度,如《宋书·礼志三》提到“先代成议”,即前代制定的规范。
二、出处与用法
- 古籍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文献,如阮瑀书信,后延续至南北朝《宋书》等典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记载。
-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可用于描述协商结果,如“久无成议”指长期未能达成一致。
三、总结
“成议”兼具动态(达成协议)与静态(既有规则)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及正式语境。其核心在于强调“已确定”的状态,需结合上下文具体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议(chéng yì),意思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协议。成议的拆分部首是「⺍一讠」,其中「⺍」是汉字的一个偏旁部首,表示立直的样子,「一」是「丨」的简化形式,表示一根竖杠,「讠」是一个独立的汉字,表示言语。
成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成」表示达成或完成,「议」表示讨论或商议。
在繁体字中,成议的写法是「成議」,与简体字写法相似,只是将「讠」部分写作「言」。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些变化,但成议一词的基本含义没有改变。
以下是成议的用法示例:
- 通过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成议。
- 我们需要尽快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成议。
与成议相关的一些词语有:
- 协议:表示双方或多方达成的正式协议或共同决定。
- 同意:表示对观点或建议的认同,表示与他人的意见一致。
- 争论:表示对某个问题或观点在言辞上进行辩论或争执。
- 不同意:表示不接受某个观点或意见,与之相反。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摆拉八米悖然殡服币献擘名残税长永宠妾抽苔疮痍彫刓鼎姓东敲西逼番次法云地粉絮负鼎府国扶疏浮躁告喻果下牛慌手慌脚镮鏆纪昌结晶绝灭俊拔距跃劳扰亮闇梁头连毛连樯禄赐满座冥财冥迷木桁喷溅披星带月抢占乾男擎拳合掌酋领入国问俗散外笙钥识拔施遗税外方圆树林子思渴瓦鼓王乔屦违利赴名物鬼贤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