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议的意思、成议的详细解释
成议的解释
(1).已达成的协议。 三国 魏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遂齎见薄之决计,秉翻然之成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 哥舒翰 败,遂旋军。 相州 之师, 子仪 与 光弼 已有成议,以 鱼朝恩 不从而溃。”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臣又告他说……他可以在 沉阳 便宜行事;一旦有了成议,火速密报于臣,以释圣念。”
(2).已有的规定。《宋书·礼志三》:“博士 王燮之 议称:‘遇雨迁郊,则先代成议。’”
词语分解
-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 议的解释 议 (議) ì 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 讨论,商量: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恐招物议。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驳议。 笔画数:
专业解析
“成议”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成议”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和行政色彩的汉语词汇,主要表示“已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或决议”,强调经过讨论、协商后形成的最终、有效的结论。其核心含义在于“议定之事已成”。
一、核心释义与用法特征
- 达成协议/形成决议:指经过商议、讨论后,各方就某事达成共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决定。常用于正式场合,如会议、谈判、法律文书等场景。例如:“双方经过多轮磋商,终于成议。”(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已确定的议案:指经过法定程序(如表决、审批)后获得通过并生效的议案或条款。强调结果的确定性和效力性。例如:“此条款已在股东大会上成议。”(来源:《法律用语辞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二、古籍与权威文献用例佐证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已有使用,体现其历史延续性:
- 《唐律疏议·户婚》:“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 此处“已成”即指婚约已缔结(成议),具有法律效力(来源:《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
- 《清史稿·选举志》:“凡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之事,俱缄封奏闻,候旨成议。” 此例说明“成议”需经最高裁决确认方为有效(来源:《清史稿》,中华书局)。
三、近义词辨析与使用场景
- 与“定议”:意义相近,均指最终决定。但“成议”更侧重结果的形成与生效,“定议”侧重决定的作出。
- 与“协议”:“协议”是名词,指具体的约定文件;“成议”强调达成协议的动作或状态。
- 典型场景:法律合同签署、会议决议通过、政策制定完成、外交谈判达成共识等正式、庄重的语境。
总结
“成议”是一个正式用语,指经过商议、表决或审批程序后形成的、具有效力的最终决议或协议。其使用凸显事件的严肃性和结论的权威性,常见于法律、行政、历史文献及正式公文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成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已达成的协议
指经过讨论或协商后形成的共同决定,具有约束力。例如三国时期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秉翻然之成议”即指已确定的协议。
-
已有的规定
表示既定的规则或制度,如《宋书·礼志三》提到“先代成议”,即前代制定的规范。
二、出处与用法
- 古籍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文献,如阮瑀书信,后延续至南北朝《宋书》等典籍,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记载。
-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可用于描述协商结果,如“久无成议”指长期未能达成一致。
三、总结
“成议”兼具动态(达成协议)与静态(既有规则)的双重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及正式语境。其核心在于强调“已确定”的状态,需结合上下文具体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鼇鼻棒冰逼诱参用城砦醇悫次贫蹙紧点呈递马抵午断霭独头政治发恶凡驽飞铅馥馥负冒覆尸戈盾光宅郭公砖荷鼻横海志黄雨获车匠骊疆冶简贤任能胶牙饧假纵节遇近叶谨诛九瀛具劒局僚可着头做帽子老好姥爷乐眼敛笑麟文马眼衲头偏吝骈指凭揽少傅萐莆束股贪褊天景停车场土禁晚安完蛋味觉乌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