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當面稱頌。《隋書·經籍志一》:“其後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稱為諂,目諫為謗。” 鄭玄 《詩譜序》“其時有亡載籍,亦蔑雲焉” 唐 孔穎達 疏:“自書契之興,樸略尚質,面稱不為諂,目諫不為謗。”
(2).當面陳述。《撚軍史料叢刊·軍情》:“ 左宗棠 前次面稱,該處兵力尚非不足。” 盛宣懷 《緻陳尚書再啟》:“ 蔣少穆 面稱: 益吾 病不問事。”
“面稱”是一個多義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含義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當面稱頌
指向他人當面表達贊美或恭維。例如《隋書·經籍志一》提到“面稱為谄”,即批評臣子對君王過度的當面奉承。此用法多含貶義,暗指阿谀奉承的行為。
當面陳述
指直接向對方說明情況或提出意見。例如清代盛宣懷在書信中寫道“蔣少穆面稱:益吾病不問事”,即當面告知對方信息。
部分資料将“面稱”歸為成語,定義為“僅用表面稱謂描述事物本質”(來源:),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與現代引申義混淆。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隋書》《撚軍史料叢刊》等原始文獻。
面稱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面和稱。面在這裡指的是面目或表情,稱則表示稱呼或稱贊。漢字面的拆分部首為目,稱的拆分部首為禾。
面的筆畫數為9畫,而稱的筆畫數為10畫。
《面稱》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在古時,當一個人遇到他人時,常常會根據對方的外貌和表情來稱呼。這樣的稱呼往往是根據面貌或表情的特點而來,因此稱為“面稱”。
在繁體字中,面稱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面稱的漢字并非今天這種形态。在古代,面稱寫作“麵稱”,其中麵是面食的意思,稱則是稱呼的意思。這種寫法把面和稱分開來寫,并更加強調了稱呼的意義。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們是好友,彼此之間一直都有面稱。
一些與面稱相關的詞語有:面目、面孔、稱謂、名號。
與面稱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稱呼、稱作、尊稱。
與面稱意義相反的詞語有:稱號、世稱、別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