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使的意思、稱使的詳細解釋
稱使的解釋
《春秋·隱公二年》:“九月, 紀裂繻 來逆女。” 杜預 注:“逆女或稱使,或不稱使,昏禮不稱主人,史各隨其實而書。”後因以“稱使”謂使者。 宋 秦觀 《曹虢州詩序》:“ 虢 為州,在 關 陝 之間,其地不當孔道,無稱使過客之勞。”
詞語分解
- 稱的解釋 稱 (稱) ē 量輕重:稱量(俷 )。 叫,叫做:自稱。稱呼。稱帝。稱臣。稱兄道弟。 名號:名稱。簡稱。稱號。稱謂。職稱。 說:聲稱。稱快。稱病。稱便。 贊揚:稱道。稱許。稱頌。稱贊。 舉:稱兵。稱觞
- 使的解釋 使 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稱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進行解析:
一、核心含義(主流解釋)
根據《春秋·隱公二年》的記載及杜預注,:
《春秋·隱公二年》載“紀裂繻來逆女”,杜預注釋指出史官在記錄婚禮時,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标注使節身份。由此引申,“稱使”特指被正式記載為使者身份的人,多用于古代外交、婚禮等場合的史書記錄。
宋代秦觀在《曹虢州詩序》中亦沿用此義:“虢為州,在關陝之間,其地不當孔道,無稱使過客之勞。”
二、其他釋義辨析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通過稱贊使人滿足”,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誤讀或混淆了“稱”字的其他用法(如稱贊)。
三、字詞解析
- 稱(chēng):此處取“标注、記錄”義
- 使:使者、外交人員
二字組合強調史官對使者身份的認定與記載規範。
建議研究該詞時優先參考《春秋》注疏及宋代文獻,注意其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十三經注疏》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稱使》是一個漢字詞組,具有下述意思:給予榮譽、尊重或贊揚。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稱部(禾部)和使部(人部)
- 筆畫:《稱使》共12畫
來源:
《稱使》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常用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用以表達對他人的推崇和贊美。
繁體寫法:
《稱使》是《稱使》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稱使》的古字形為「稱使」。
例句:
- 他憑借出色的表現,受到了領導的稱使。
- 這部電影的導演以獨特的視角赢得了觀衆的稱使。
組詞:
《稱使》暫無常用的相關組詞,因其常以獨立形式使用。
近義詞:
- 稱贊、贊美、嘉許、推崇
反義詞:
- 貶低、批評、诋毀、蔑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