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t down;lay down]∶放在一邊或放棄
號召他們放下武器
(2) [pull down]∶從較高位置降到較低位置
放下百葉窗
(1).把握着、提着或負載着的物件從高處放到低處。《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佛曰:‘放下著。’ 梵志 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八回:“隻見刑房書吏拿了一宗案卷進來。 繼之 叫且放下,那書吏便放下,退了出去。”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二章:“ 石得富 兩手在秤杆上挪着秤錘系子,調轉頭說:‘東西放下,趕緊動手!’”
(2).擱置;停止進行。《朱子全書》卷二:“雖是必有事焉而勿正,亦須且恁地把捉操持,不可便放下了。” 巴金 《真話集·悼念茅盾同志》:“一直到死,他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放下”是一個多維度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心理、哲學等角度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将物體從高處移至低處或停止持握,如“放下武器”“放下百葉窗”。該用法常見于日常動作描述,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放下案卷”。
行為延伸
引申為“擱置、停止進行”,例如“放下工作”“放下争執”。
停止執着與依戀
指不再對某人、事物或情感過度執着,接受現實并向前看。例如放下過去的痛苦、怨恨,以解脫内心負擔。
非放棄,而是看淡
強調“放下”并非徹底放棄,而是調整心态,将功名利祿、愛恨情仇“看輕看淡”,避免被其控制。
佛教中的“放下”
佛經中“放下著”指脫離執念,如釋迦牟尼讓梵志放下手中的花,象征舍棄對外物的貪戀。
責任與執念的區分
萬行法師指出,放下的是“私心、顧慮”,而非責任心和集體利益,需平衡“執著”與“擔當”。
“放下”既包含具體動作,也蘊含心理調適與精神超越。其核心在于通過減少執著與貪戀,實現内心的自由與成長。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詞典釋義或哲學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