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誠明的意思、誠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誠明的解釋

至誠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語出《禮記·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鄭玄 注:“由至誠而有明德,是聖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翺 《複性書上》:“不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問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遂書於書,以開誠明之源。” 宋 邵雍 《誠明吟》:“ 孔子 生知非假習, 孟軻 先覺亦須脩;誠明本屬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記·慶壽》:“一生未悟誠明了,百行須知孝悌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誠明”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哲學内涵

“誠明”是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複合概念,由“誠”與“明”二字構成。其含義深刻,融合了道德修養、認識論和宇宙觀。以下從詞典釋義和經典闡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單字本義與引申:

    • 誠 (chéng): 本義指真實無妄、信實不欺。《說文解字》釋為“信也”。引申為内心的真實狀态、專一不雜,以及由此産生的對天道、人倫的忠實不渝。在儒家哲學中,“誠”被提升到本體論高度,被視為天道本身(“誠者,天之道也”)和人性修養的最高境界(“誠之者,人之道也”)。
    • 明 (míng): 本義指光亮、清晰(與“暗”相對)。引申為明白事理、智慧通達、明察秋毫。在認識論和修養論上,指對天道、人倫、事物本質的透徹理解和覺悟。
  2. “誠明”作為哲學概念的經典闡釋(源自《中庸》): “誠明”作為一個固定概念,最核心、最權威的闡述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 自誠明: 指由内在天賦的真誠本性(“誠”)自然生發出對萬事萬物的明澈智慧(“明”)。這是一種由内而外、由本體發用的路徑,被認為是聖人的天然禀賦(“謂之性”)。
    • 自明誠: 指通過後天的學習、教育和修養(“教”),首先達到對天道人倫的明白理解(“明”),進而引導和培育内在的真誠品德(“誠”)。這是普通人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修養路徑。
    •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強調“誠”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一體兩面的關系。内心至誠,自然能洞悉事理(誠→明);對道理有透徹的認識,又能反過來促進内心的真誠無妄(明→誠)。兩者最終指向同一個目标——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3. “誠明”的總體含義: 綜合以上,“誠明”的含義可以概括為:

    • 内在真實與外在智慧的合一: 指内在品德的高度真誠(誠)與對外在事理的透徹認知(明)的完美統一。
    • 天道與人性的貫通: “誠”代表天道的本質,“明”代表人認識天道的能力和結果。“誠明”體現了天道下貫為人性,人性上達通曉天道的理想狀态。
    • 修養的目标與境界: 是儒家追求的個人道德修養和認知能力的最高境界之一,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修養的起點(天賦之性),也是修養的終點(教化的目标)。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誠明”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源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誠明”由“誠”與“明”二字組成:

二者結合,表示通過至誠達到明德境界,或通過明德實現至誠的互動關系。


二、哲學内涵

  1. 天人合一的核心
    《中庸》提出“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即:

    • “自誠明”:聖人生而知之,由内在的至誠自然通達明德(天性使然)。
    • “自明誠”:普通人通過學習修養,由明德回歸至誠(教化之功)。
  2. 道德修養的雙向路徑
    鄭玄注解說:“由至誠而有明德,是聖人之性”,強調誠與明互為因果,既是理想人格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方法。


三、現代應用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被保護人辨舌采石粲然箠掠鋤梃蔥芊擔當不起谠切吊腳樓雕苓貂鼹疊奏東征西讨髑髗房捐放辟淫侈赙禮腹實戈戟弓射觀觇酤榷齁喽喽講演谏議叫勁淨月潭金镯隽賢開河兩面性麗藏臨時工龍潭虎穴龍旐鹿砦卯雲梅丸廟濯納蘭性德内明旎旎疲癃平理蒲盧清谷乞人曲複山家深山幽谷熟切擔子嵩箕肅白談交托腔威愶無能污濁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