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給喪家的禮物。亦指贈送禮物以助人治喪。 漢 王充 《論衡·量知》:“貧人與富人,俱賫錢百,并為賻禮死哀之家。”《舊唐書·郭子儀傳》:“雖賻禮加等,輟朝增日,悼之流涕,曷可弭忘。”《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儻吾弟居喪,可為賻禮。”
“赙禮”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的特定概念,指在喪事中贈送給喪家的財物或禮物,用于幫助治喪。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核心含義:指為幫助他人辦理喪事而贈送的財物或禮品。如《警世通言》記載“可為赙禮”,即用財物表達對逝者的哀悼。 •字詞構成:由“赙”(fù)與“禮”組成。其中“赙”特指用財物助人治喪的行為,“禮”則指向儀式相關的饋贈。
2. 曆史淵源 •漢代起源:王充《論衡》記載“貧人與富人,俱賫錢百,并為赙禮”,說明漢代已有不同階層共同出資助喪的習俗。 •唐代發展:《舊唐書》提到“赙禮加等”,表明唐代對助喪禮物的規格有等級區分,與身份制度相關。
3. 社會功能 •經濟支持:幫助喪家承擔殡葬費用,尤其是對貧困家庭尤為重要(如《論衡》中窮富共同出資的案例)。 •情感表達:通過財物傳遞對逝者的哀思,如《警世通言》中俞伯牙贈禮悼念知音。
4. 現代演變 這一概念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逐漸被“喪禮金”“帛金”等更通俗的表述替代,但核心内涵仍保留在部分傳統習俗中。
結構說明:該詞屬偏正結構,“赙”限定“禮”的喪事屬性,整體凸顯禮儀性與功能性結合的特點。
赙禮(fù lǐ)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送給别人的財物或禮品。它是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以尊敬和表示感激的态度,将財物送給他人的行為。赙禮常常用于禮儀場合,表示對主人的尊敬和感謝。
赙禮的拆分部首是貝(bèi)字旁,讀音為bèi。它的筆畫數為8畫,分别是走、丨、一、一、亅、丷、人、礻。
赙禮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樂服》中,是古代禮制的一部分。根據史書記載,赙禮最初是周王朝國家送給親信朝臣或臣民的財物。
赙禮的繁體字為贈禮。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赙禮是以小篆字體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小篆是中國最早的字體之一,它的筆畫結構相對簡單,筆畫粗細相等。
1. 他送給領導一份赙禮,以表達對領導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2. 在婚禮上,新郎家會送給新娘家一些赙禮,作為結婚儀式中的一環。
赙金(fù jīn)、赙送(fù sòng)、赙典(fù diǎn)、厚赙(hòu zù)。
饋贈、饋賦、饋送、饋物。
索賄、索取、索賞、索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