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谏議大夫。《漢書·王莽傳下》:“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三:“ 蔡州 納節舊将死,起居諫議聯翩來。”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或更立一無情面之諫議在側,以輔聖聰不逮。”
(2).谏诤。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子胥 力於戰伐,死於諫議。”
(3).指谏诤論議的文字。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如 房玄齡 深識機宜, 馬周 長於機變, 魏徵 少學縱橫,然 房 長於書檄, 馬 長於敷奏, 魏 長於諫議。”
“谏議”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官職名稱
指“谏議大夫”,古代負責向君主進谏的官職。該職位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唐代韓愈在詩中提到“起居諫議聯翩來”,也印證了這一官職的延續性。曆史上司馬光、魏徵等名臣均曾任此職,以直言敢谏著稱。
谏诤行為
指臣子對君主或上級的直言規勸。漢代趙晔在《吳越春秋》中以伍子胥“死於諫議”為例,說明其作為忠臣的勸谏職責。唐代白居易詩中“陽城為谏議,以正事其君”進一步體現了這一行為的正義性。
谏诤相關的文字論述
特指以勸谏為核心内容的議論文體或奏章。例如劉師培在《文章學史》中提到魏徵“長于谏議”,表明其擅長撰寫此類文書。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職官制度及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唐六典》等史料。
谏議(jiàn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讠和言,總共有13畫。該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獨立的漢字組合而成。
在繁體字中,谏議的寫法保持不變。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是略有差異的,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1. 官員應該知道聽取各方的谏議,以便作出明智的決策。
2. 他的谏議被上級采納,對整個計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谏言:意味着對上級或者做出錯誤決策的人提出批評或建議的話語。
2. 谏诤:指直言進谏,為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提出忠告和勸告。
3. 谏逐:表示因為谏言過分直接或者不悅上級,被迫離職或被開除。
1. 勸告:表示向他人提供建議或意見,以期引導他們采取有利的行動。
2. 建議:指向他人提出的關于某個行動或事情的意見或提議。
1. 聽從:表示服從他人的命令或指示,不做出抗議或提出異議。
2. 遵循:指按照規定、規則或指示做事,不違背或違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