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議的意思、谏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議的解釋

(1).官名。谏議大夫。《漢書·王莽傳下》:“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三:“ 蔡州 納節舊将死,起居諫議聯翩來。”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或更立一無情面之諫議在側,以輔聖聰不逮。”

(2).谏诤。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 子胥 力於戰伐,死於諫議。”

(3).指谏诤論議的文字。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如 房玄齡 深識機宜, 馬周 長於機變, 魏徵 少學縱橫,然 房 長於書檄, 馬 長於敷奏, 魏 長於諫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議”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1. 動詞性含義:規勸議論

    • 字面拆解: “谏”指直言規勸(通常用于下級對上級、臣子對君主);“議”指議論、提出意見或建議。
    • 合成詞義: 指對君主、尊長或上級的言行、政策提出規勸性的意見和議論。這種行為強調直言不諱、以正視聽,目的是糾正過失、避免錯誤決策。
    • 示例用法: “大臣勇于谏議”,意為大臣敢于向君主提出規勸性的意見。
  2. 名詞性含義:古代官職

    • 官職名稱: “谏議”是“谏議大夫”這一古代官職的簡稱。
    • 職責: 谏議大夫是中國古代朝廷中專司谏诤、議論的官職。其主要職責就是向皇帝進谏,指出皇帝的錯誤、政策的弊端,或對朝廷事務提出批評和建議。他們是朝廷中重要的監察和輿論力量。
    • 曆史沿革:
      • 秦代始設谏大夫。
      • 漢代沿置,東漢時改稱谏議大夫。
      • 隋唐時期,谏議大夫隸屬門下省或中書省,是重要的谏官,常參與朝政讨論。
      • 宋代仍設此職,但實際作用有所變化。
      • 元以後,此官職逐漸淡化或名存實亡。

“谏議”的核心在于“直言規勸”和“提出議論”,既指一種行為(臣下對君主的規勸議論),也指一個特定的官職(谏議大夫,負責執行這種規勸議論的職責)。它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視納谏、以言糾偏的傳統思想。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谏議”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官職名稱
    指“谏議大夫”,古代負責向君主進谏的官職。該職位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唐代韓愈在詩中提到“起居諫議聯翩來”,也印證了這一官職的延續性。曆史上司馬光、魏徵等名臣均曾任此職,以直言敢谏著稱。

  2. 谏诤行為
    指臣子對君主或上級的直言規勸。漢代趙晔在《吳越春秋》中以伍子胥“死於諫議”為例,說明其作為忠臣的勸谏職責。唐代白居易詩中“陽城為谏議,以正事其君”進一步體現了這一行為的正義性。

  3. 谏诤相關的文字論述
    特指以勸谏為核心内容的議論文體或奏章。例如劉師培在《文章學史》中提到魏徵“長于谏議”,表明其擅長撰寫此類文書。


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職官制度及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唐六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如家俺家的按壓背黑鍋冰解雲散殘阙城禁塵物持貞搥胸跌腳點手莋腳調灰抄錠子金惡狗繁用峯岑封章改勵高腴觀兵犷勇賈禍壞木環圓檢句驕伐巾帨絶欲钜構隽器隽乂開頤孔孟擴音機狼虎谷兩舉理定靈寝六衣驘軍茅司門戶冊嗫吺骈逼遷序窮絕茕嫠認可三器上畫删節本衰秏説空思省宋詞佻狎媮容土坯委賮詳情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