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诚明的意思、诚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诚明的解释

至诚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语出《礼记·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玄 注:“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翱 《复性书上》:“不知者谓夫子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於书,以开诚明之源。” 宋 邵雍 《诚明吟》:“ 孔子 生知非假习, 孟軻 先觉亦须脩;诚明本属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一生未悟诚明了,百行须知孝悌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诚明”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哲学内涵

“诚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复合概念,由“诚”与“明”二字构成。其含义深刻,融合了道德修养、认识论和宇宙观。以下从词典释义和经典阐释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1. 单字本义与引申:

    • 诚 (chéng): 本义指真实无妄、信实不欺。《说文解字》释为“信也”。引申为内心的真实状态、专一不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天道、人伦的忠实不渝。在儒家哲学中,“诚”被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被视为天道本身(“诚者,天之道也”)和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诚之者,人之道也”)。
    • 明 (míng): 本义指光亮、清晰(与“暗”相对)。引申为明白事理、智慧通达、明察秋毫。在认识论和修养论上,指对天道、人伦、事物本质的透彻理解和觉悟。
  2. “诚明”作为哲学概念的经典阐释(源自《中庸》): “诚明”作为一个固定概念,最核心、最权威的阐述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自诚明: 指由内在天赋的真诚本性(“诚”)自然生发出对万事万物的明澈智慧(“明”)。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本体发用的路径,被认为是圣人的天然禀赋(“谓之性”)。
    • 自明诚: 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修养(“教”),首先达到对天道人伦的明白理解(“明”),进而引导和培育内在的真诚品德(“诚”)。这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修养路径。
    •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强调“诚”与“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体两面的关系。内心至诚,自然能洞悉事理(诚→明);对道理有透彻的认识,又能反过来促进内心的真诚无妄(明→诚)。两者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3. “诚明”的总体含义: 综合以上,“诚明”的含义可以概括为:

    • 内在真实与外在智慧的合一: 指内在品德的高度真诚(诚)与对外在事理的透彻认知(明)的完美统一。
    • 天道与人性的贯通: “诚”代表天道的本质,“明”代表人认识天道的能力和结果。“诚明”体现了天道下贯为人性,人性上达通晓天道的理想状态。
    • 修养的目标与境界: 是儒家追求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认知能力的最高境界之一,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它既是修养的起点(天赋之性),也是修养的终点(教化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诚明”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诚明”由“诚”与“明”二字组成:

二者结合,表示通过至诚达到明德境界,或通过明德实现至诚的互动关系。


二、哲学内涵

  1. 天人合一的核心
    《中庸》提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即:

    • “自诚明”:圣人生而知之,由内在的至诚自然通达明德(天性使然)。
    • “自明诚”:普通人通过学习修养,由明德回归至诚(教化之功)。
  2. 道德修养的双向路径
    郑玄注解说:“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强调诚与明互为因果,既是理想人格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方法。


三、现代应用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悲歌击筑鄙闇变复柄授鹁鸽簸之扬之,穅粃在前不值一钱蚕茧纸幨幨长棘创观打璜表靛青东蹓西逛东西易面豆浆哆咴多元函数二不溜子抚爱高而富球高迹梗亮亘絶拱形乖爽关戒鸿毛花管活形活现荐口娇蛾敬思极珍跼踀抗菌素朗夜烂缦陵折镠銕罗守落宿毛囊毛盘蜜甘挠裂配亨被发跣足器分任务宂从鸤鸠氏爽籁殊制驷骐天酒抟弄小器作箾蔘斜行横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