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雖久不廢。”
便是著書立說,無非言忠言孝,自有一番立德立言的事業,方不枉生在聖明之時。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五回
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立德立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以下是詳細解釋:
立德
指樹立道德典範或推行德政。
立言
指著書立說或提出影響深遠的思想。
總結來看,“立德立言”不僅是對個人修養的要求,更蘊含了通過道德與思想影響後世的文化理想。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典籍中的延伸解讀,可參考《左傳》原文或相關史學評注。
《立德立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要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以言行來表達。這個成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立德和立言。
首先,我們來看立德這個詞。立德這個詞由「立」和「德」兩個部首組成。部首「立」的意思是站立,代表堅定不移的意志和立場。部首「德」代表道德和品質。立德的意思就是要堅定自己的道德标準,并且積極努力去實踐。
接下來,我們來看立言這個詞。立言由「立」和「言」兩個部首組成。部首「言」代表言語,代表我們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觀點。立言的意思是要通過我們的言語去表達我們的立場和價值觀。
這個成語《立德立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在古代,讀書人或者士人要努力修身養性,用博學的知識來結交朋友,通過朋友的幫助來輔助他們修養人格。
在繁體字中,「立德立言」的寫法和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立」的古代寫法是「□」,「德」的古代寫法是「彳先」。這些古代寫法反映了當時人們筆畫規則和漢字形态的演變。不過,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下面是一個例句,用來說明《立德立言》這個成語的用法:
他一直秉持着立德立言的原則,無論在家庭、工作還是社會中都表現出了高尚的品質和正确的價值觀。
組詞:立志、立場、言行一緻。
近義詞:心正志堅、言行一緻。
反義詞:口是心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