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禮的意思、守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禮的解釋

遵守禮教,奉行禮制。《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 唐 柳宗元 《駁複仇議》:“而 元慶 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讐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 清 恽敬 《姜太孺人墓志銘》:“本朝之制,命婦不得以節旌門,所以教士大夫之家守禮明讓也。”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但是我家産業也盡足使你享福;你就不願回家,便大歸守禮也是不妨的事情,但你怎可輕賤你金玉之質,做出這樣有傷風教的舉動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守禮”是一個漢語詞彙,指遵守禮教、奉行禮制,強調對社會規範、道德準則的遵循。以下從詞義内涵、曆史淵源、現代意義三個維度綜合解析:

一、核心詞義

  1. 基本定義
    守禮指個體或群體主動遵循傳統禮教制度和道德規範,包括社會公德、家庭倫理、職業準則等。這一概念既包含外在行為約束(如禮儀形式),也強調内在修養(如謙遜、誠信)。

  2. 内涵擴展

    • 禮教傳承:如《左傳》中“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将禮視為維系社會秩序的核心。
    • 行為規範:包括婚喪祭祀等傳統儀式、日常交往禮節。
    • 自我約束:通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原則實現克己修身。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與發展

    • 禮制最早可追溯至祭祀活動,後演變為社會規範。
    • 唐代柳宗元在《駁複仇議》中強調守禮需與“行義”結合,體現禮法平衡觀。
  2. 文化意義
    作為“禮儀之邦”的精神内核,守禮被視為中華文明代際傳承的重要載體。

三、現代意義

  1. 社會價值

    • 促進人際和諧:通過尊重他人、遵守公德維護社會有序性()。
    • 個人成長:培養自律、責任意識,如周恩來踐行禮儀獲得廣泛尊重。
  2. 實踐要求
    真正的守禮需避免形式化,應内化為品德修養,例如職場中既遵守制度又保持同理心。

總結

守禮的本質是通過規範行為實現社會與個人的協調發展。從商周禮制到現代文明公約,其核心始終是“尊重”與“秩序”的辯證統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守禮

守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宀(寶蓋)和禮(示敬的儀式)。

守禮的拆分部首為宀和礻。宀是意思是“寶蓋”,礻是指“示敬的儀式”的意思。

守禮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儀式文化,它指的是遵守禮儀、守持人情風俗的行為。在古代社會,守禮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準則,用于規範人們的言行舉止。

守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守禮在古代的寫法是“守禮”,其中禮是指“儀式”或“禮儀”的意思。

例句:

他始終守禮,以示對長輩的尊敬。

組詞

守說、守信、守規、守憲、守夜、守望等。

近義詞

守節、守法、遵循禮儀、奉行禮節等。

反義詞

不守禮、不恭、不遵循禮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