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若驚的意思、寵辱若驚的詳細解釋
寵辱若驚的解釋
謂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張舜徽 疏證:“古之陳君道者,謂人主宜卑弱自處,故恒以居下為言。既雲愛居下矣,故得之若驚,謂驚喜也;失之若驚,謂驚恐。”
詞語分解
- 寵辱的解釋 榮寵與恥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栖逸》:“ 阮光祿 在 東山 ,蕭然無事,常内足於懷。有人以問 王右軍 , 右軍 曰:‘此君近不驚寵辱,雖古之沉冥,何以過此。’” 唐 陳子昂 《夏日
- 驚的解釋 驚 (驚) ī 騾馬等因為害怕而狂奔起來不受控制:驚車。驚群。馬驚車敗。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緊張不安:驚恐。驚駭。驚愕。驚惶。驚詫。驚遽。驚厥。驚悟。驚心動魄。驚惶失措。驚世駭俗(言行出奇,使世
網絡擴展解釋
“寵辱若驚”是源自《道德經》第十三章的成語,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釋
- 字面含義:無論受寵還是受辱,内心都會感到驚惶不安,形容人過度在意得失,情緒易受外界評價影響。
- 深層内涵:老子通過這一表述,批判了對外在榮辱的執着,認為這種心态源于對自身利益的過度重視(“貴大患若身”),導緻患得患失,失去内心的平和。
二、出處與原文解析
- 原文(《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解析:
- “寵為下”:受寵本質上是居于下位者被動接受上位者的恩賜,因此得寵時惶恐,失寵時亦惶恐。
- “貴大患若身”:将憂患看得與自身性命同等重要,實則是因過分關注自身利益而産生痛苦。
三、兩種解讀視角
- 道家本義:
老子認為“寵辱若驚”是未達“道”的表現,真正的體道者應超脫外物,保持恬淡寡欲,做到“無身”(不執着于自身利益),從而消解憂患。
- 現代引申義:
現多用于批評對得失過于敏感的心态,與“寵辱不驚”形成對比(後者是後人衍生的理想狀态,強調淡然處之)。
四、應用與啟示
- 現實意義:提醒人們減少對外界評價的依賴,培養内在定力。例如,職場中不過分在意褒貶,專注自身成長。
- 哲學啟示:老子主張通過“無私”“無身”達到超然境界,即“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第十三章)。
如需進一步了解《道德經》相關章節,可參考、4、8的原文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寵辱若驚的意思
寵辱若驚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待賞識和待遇與批評和指責一樣,都能夠讓人感到驚慌和恐懼。它形容人在受到好的待遇或者是壞的批評時都應該謙虛謹慎,以免驕傲自滿或受到打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寵:宀(寶蓋頭)+ 爿(屍邊)。
辱:辰(座)+ 寸(尺)。
若:艹(草字頭)+ 又(雙手)。
驚:忄(心字底)+ 巠(延伸)。
來源
寵辱若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顔淵》中,原文是:“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去哉?寵客逐于獸鬥。”也就是說,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孔子的名言。
繁體
寵辱若驚(注:簡體為寵辱若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寵:寽(寶蓋頭)+ 甫(刀的樣子)。
辱:讠(言字旁)+ 寸(尺)。
若:艸(草字頭)+ 又(雙手)。
驚:忄(心字底)+ 左(左邊)。
例句
他寵辱若驚,無論是受到贊揚還是批評,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組詞
寵辱:受寵受辱、寵辱不驚。
若驚:莫可名狀。
近義詞
寵辱不驚、寵辱皆忘。
反義詞
不敢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