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寵辱若驚的意思、寵辱若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寵辱若驚的解釋

謂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張舜徽 疏證:“古之陳君道者,謂人主宜卑弱自處,故恒以居下為言。既雲愛居下矣,故得之若驚,謂驚喜也;失之若驚,謂驚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寵辱若驚”是源自《道德經》第十三章的成語,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釋


二、出處與原文解析


三、兩種解讀視角

  1. 道家本義:
    老子認為“寵辱若驚”是未達“道”的表現,真正的體道者應超脫外物,保持恬淡寡欲,做到“無身”(不執着于自身利益),從而消解憂患。
  2. 現代引申義:
    現多用于批評對得失過于敏感的心态,與“寵辱不驚”形成對比(後者是後人衍生的理想狀态,強調淡然處之)。

四、應用與啟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道德經》相關章節,可參考、4、8的原文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寵辱若驚的意思

寵辱若驚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待賞識和待遇與批評和指責一樣,都能夠讓人感到驚慌和恐懼。它形容人在受到好的待遇或者是壞的批評時都應該謙虛謹慎,以免驕傲自滿或受到打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寵:宀(寶蓋頭)+ 爿(屍邊)。

辱:辰(座)+ 寸(尺)。

若:艹(草字頭)+ 又(雙手)。

驚:忄(心字底)+ 巠(延伸)。

來源

寵辱若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顔淵》中,原文是:“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去哉?寵客逐于獸鬥。”也就是說,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孔子的名言。

繁體

寵辱若驚(注:簡體為寵辱若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寵:寽(寶蓋頭)+ 甫(刀的樣子)。

辱:讠(言字旁)+ 寸(尺)。

若:艸(草字頭)+ 又(雙手)。

驚:忄(心字底)+ 左(左邊)。

例句

他寵辱若驚,無論是受到贊揚還是批評,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組詞

寵辱:受寵受辱、寵辱不驚。

若驚:莫可名狀。

近義詞

寵辱不驚、寵辱皆忘。

反義詞

不敢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