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張舜徽 疏證:“古之陳君道者,謂人主宜卑弱自處,故恒以居下為言。既雲愛居下矣,故得之若驚,謂驚喜也;失之若驚,謂驚恐。”
寵辱若驚指人因得寵或受辱而心神不甯,形容患得患失、将外在榮辱看得過重的心理狀态。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點:
“寵”指尊榮偏愛,“辱”指貶斥羞辱,“若驚”即感到驚慌不安。該成語描繪個體面對外界評價時過度反應的狀态:得寵時惶恐于可能失去,受辱時憂懼于處境惡化,本質是内心被外物牽制而失去平和。《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謂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強調人對地位得失的敏感。
此概念源于道家哲學,最早見于《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老子批判世人将榮辱與自我價值綁定,認為這種心态如同将禍患加諸己身。三國時期王弼在《道德經注》中進一步闡釋:“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指出寵辱本質相通,過度在意反而招緻憂患。
道家主張“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以“寵辱不驚”為理想人格。而“寵辱若驚”恰為反面典型,揭示常人因執着外物而陷入焦慮的普遍困境。
宋代林希逸在《老子口義》中評注:“知身之為患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所以寵辱皆驚”,點明其根源在于未能認知“自我”的虛妄性,将短暫榮辱誤作生命本質。
“寵辱若驚”不僅是對心理狀态的描述,更是道家思想對世人價值觀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們超越外在評價體系,回歸内在安甯,這一理念至今仍具現實意義。
“寵辱若驚”是源自《道德經》第十三章的成語,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如需進一步了解《道德經》相關章節,可參考、4、8的原文解析。
庵薆白蘋洲八角刨身便溺邊崖不驕不躁不死樹忖念打闆子氹子刀镮道口錫電站電子管對見惡例放歡分率分秒必争焚琴鬻鶴溝通鬼促促國軍海溢回和夥房火燎姜太公監伺剿竊基礎産業伎術官酒膽卡白老廢物憐恤麗偶南門盼盼女泙泙披拭皮子潛寂秋蘭騎邑阙觀散體賞金少焉射決蜃窗師太叔夏天籁集霞牀見糧絃子虓怒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