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公望 呂尚 的别名。 漢 徐幹 《中論·審大臣》:“又有不因衆譽而獲大賢,其 文王 乎!畋於 渭水 邊,道遇 姜太公 ,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釣。”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誰都知道這是 姜太公 的聲音,豈敢不聽。”
姜太公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曆史人物與文化象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身份與稱號 姜太公本名姜尚(或呂尚),字子牙,商末周初軍事家、政治家,西周開國元勳。因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有功,被封為齊國始祖,後世尊稱他為「齊太公」「師尚父」。唐宋時期被追封為「武成王」,與孔子并稱「文武二聖」。
二、核心成就
三、傳說與象征
四、補充信息 其生卒年存在争議(約前1136-前1015年),享年逾百歲。著作《六韬》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對後世軍事理論影響深遠。
(完整信息可參考、5、8、10、13等來源)
姜太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姜的拆分部首是女,共包含9個筆畫;太的拆分部首是大,共包含4個筆畫。
《姜太公》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傳說中的人物姜子牙,他是商朝晚期周武王的重要軍事将領和輔佐者。他在西周建立之後,被封為「太公」,成為一個地位崇高的貴族。因此,「姜太公」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常常用來形容有智慧、經驗豐富的長者。
在繁體字中,「姜太公」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對于「姜太公」的寫法與現代簡體字有些不同。其中,「姜」字相對而言比較接近于現代寫法,但「太公」則分為兩個字分别寫成「太」と「公」。
以下是一些使用「姜太公」的例句:
1. 他的智慧和經驗使他堪稱現代版的姜太公。
2. 他有着姜太公般的睿智,被稱為團隊的智囊。
3. 這位領導者像姜太公一樣,以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和智慧。
與「姜太公」相關的組詞有:姜公、姜爺、公公、太爺、公太、太姜。
與「姜太公」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賢者、智者、長者、智慧之人。
與「姜太公」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是:愚笨、無智、幼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