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宠辱若惊的意思、宠辱若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宠辱若惊的解释

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张舜徽 疏证:“古之陈君道者,谓人主宜卑弱自处,故恒以居下为言。既云爱居下矣,故得之若惊,谓惊喜也;失之若惊,谓惊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宠辱若惊指人因得宠或受辱而心神不宁,形容患得患失、将外在荣辱看得过重的心理状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点:


一、本义解析

“宠”指尊荣偏爱,“辱”指贬斥羞辱,“若惊”即感到惊慌不安。该成语描绘个体面对外界评价时过度反应的状态:得宠时惶恐于可能失去,受辱时忧惧于处境恶化,本质是内心被外物牵制而失去平和。《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强调人对地位得失的敏感。


二、思想源流

此概念源于道家哲学,最早见于《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批判世人将荣辱与自我价值绑定,认为这种心态如同将祸患加诸己身。三国时期王弼在《道德经注》中进一步阐释:“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指出宠辱本质相通,过度在意反而招致忧患。


三、深层意蕴

  1. 反衬修身境界

    道家主张“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以“宠辱不惊”为理想人格。而“宠辱若惊”恰为反面典型,揭示常人因执着外物而陷入焦虑的普遍困境。

  2. 警示自我迷失

    宋代林希逸在《老子口义》中评注:“知身之为患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所以宠辱皆惊”,点明其根源在于未能认知“自我”的虚妄性,将短暂荣辱误作生命本质。


“宠辱若惊”不仅是对心理状态的描述,更是道家思想对世人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超越外在评价体系,回归内在安宁,这一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宠辱若惊”是源自《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成语,其含义及解析如下:

一、词义解释


二、出处与原文解析


三、两种解读视角

  1. 道家本义:
    老子认为“宠辱若惊”是未达“道”的表现,真正的体道者应超脱外物,保持恬淡寡欲,做到“无身”(不执着于自身利益),从而消解忧患。
  2. 现代引申义:
    现多用于批评对得失过于敏感的心态,与“宠辱不惊”形成对比(后者是后人衍生的理想状态,强调淡然处之)。

四、应用与启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道德经》相关章节,可参考、4、8的原文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步叔逋仙财减参正长莽诚当成家酬对出归吊动帝勋繁露凤轿锋手附从浮虎锅巴果蝇洪烈黄縠活动气儿活神活现娇娇滴滴筋竿金工井眢爵马开疆拓宇兰英老休淋头盖脑龙笛龙涎牌使匹马一麾铅锷千万意前者起舵日惕桑荫不徙纱幮商展山子沈淫折桌十荡十决朔河死子送差塑料泰山颓躺椅田渔推阐外重微睇乌錥狭瘠香消玉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