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张舜徽 疏证:“古之陈君道者,谓人主宜卑弱自处,故恒以居下为言。既云爱居下矣,故得之若惊,谓惊喜也;失之若惊,谓惊恐。”
“宠辱若惊”是源自《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成语,其含义及解析如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如需进一步了解《道德经》相关章节,可参考、4、8的原文解析。
宠辱若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待赏识和待遇与批评和指责一样,都能够让人感到惊慌和恐惧。它形容人在受到好的待遇或者是坏的批评时都应该谦虚谨慎,以免骄傲自满或受到打击。
宠:宀(宝盖头)+ 爿(尸边)。
辱:辰(座)+ 寸(尺)。
若:艹(草字头)+ 又(双手)。
惊:忄(心字底)+ 巠(延伸)。
宠辱若惊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颜渊》中,原文是:“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去哉?宠客逐于兽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孔子的名言。
宠辱若驚(注:简体为宠辱若惊)。
宠:寽(宝盖头)+ 甫(刀的样子)。
辱:讠(言字旁)+ 寸(尺)。
若:艸(草字头)+ 又(双手)。
惊:忄(心字底)+ 左(左边)。
他宠辱若惊,无论是受到赞扬还是批评,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宠辱:受宠受辱、宠辱不惊。
若惊:莫可名状。
宠辱不惊、宠辱皆忘。
不敢当。
白水真人伥伥朝散尘坌撑船诚亮侈骄赤疫翠钏逮治电视转播车鼎锅短衣窄袖遁疾遁身督邮恩典扶戴拂翟丐育高门大屋钩稽环周胡同儿胶漆交解腕戒勖警兵浄饰惊杨叶倦懒旷适窥睨领凭鲁卫率刻面埶摩诃至那捻梢子攀高旁戾乾谢阡张清调曲三权善才沈香沈鱼湿姑疏逖四神纹岁稔俗界恌轻透达驼员伟度显贤逍遥座系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