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合情狀。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切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ē zhuàng,其核心含義為“切合情狀”,即語言或描述貼合實際情境、準确反映事物的狀态或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故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
(意為:巧妙的言辭能貼合事物情狀,如同印章蓋在封泥上,不加雕琢卻能細緻入微地刻畫細節。)
“切狀”一詞體現了漢語對語言精準性的追求,尤其在古典文論中具有重要地位。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
《切狀》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切》一詞表示切割、割開的意思,而《狀》則意味着形狀、狀态。因此,《切狀》可以理解為将某物切割或割開後所呈現的形狀或狀态。
《切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狀(狀),其中“刀”是部首,表示與刀有關的意思;而“狀”是偏旁,表示與形狀、狀态有關的意思。根據部首和偏旁的組合,可以推斷出詞語的大緻含義。
筆畫方面,《切狀》一共包含6個筆畫。具體而言,刀(刂)部分占2畫,狀(狀)部分占4畫。
《切狀》一詞源于漢字,是由漢字組成的。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切狀」。
在古代,寫作《切狀》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根據古代的字形演變和書寫風格,其字形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比如,在古代的《切狀》字的寫法中,刀部分的字形可能會更加簡化,而狀部分的字形則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
下面是幾個使用《切狀》的例句: 1. 這個水果切狀非常整齊,看上去很有食欲。 2. 這塊木頭被切割成了不規則的切狀。 3. 她的美麗身材令人驚歎,簡直是一副完美的切狀。
組詞:切割、切開、切斷、切成、割傷、割掉。
近義詞:形狀、樣子、外貌。
反義詞:完整、未割開、未切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