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tlas;land charts and census registers]
(2) 圖簿,地圖和戶口冊。常指疆土、百姓
(3) 文籍圖書
(1).地圖和戶籍。常以指疆土人民。《荀子·榮辱》:“循法則、度量、刑辟、圖籍,不知其義,謹守其所,慎不敢損益也。” 楊倞 注:“圖謂模寫土地之形,籍謂書其戶口之數也。”《戰國策·秦策一》:“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 鮑彪 注:“土地之圖,人民金穀之籍。”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上顧 俶 曰:‘朕固不欲爾,蓋跋扈之惡勢不可已,卿能自惜一方,以圖籍歸朝,不血于刃乃為嘉也。’”
(2).借指國家政權。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且今之握圖籍,操政柄者,豈是 白 ( 白起 )、 項 ( 項羽 )之胤胄乎?”
(3).文籍圖書。《韓非子·難三》:“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漢 王符 《潛夫論·慎微》:“當時尊顯,後世見思,傳為令名,載在圖籍。”《新唐書·魏徵傳》:“ 徵 奏引諸儒校集祕書,國家圖籍粲然完整。” 郭沫若 《告國際友人書》:“炸毀我學校,焚燒我圖籍。”
“圖籍”是漢語中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代地圖與戶籍的合稱。《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地圖與戶籍,代指國家重要文書”,如《戰國策·秦策》載“據九鼎,按圖籍”,此處特指疆域管理與人口統計的官方檔案。
二、曆史演變
秦漢時期擴展為“圖書典籍”的總稱。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蕭何“收秦丞相府圖籍文書”,此處指秦朝中央機構保存的律令、文獻等文化遺産,反映其作為政權交接與文化傳承的載體意義。
三、文化内涵
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象征性含義。唐代劉禹錫《劉氏集略說》以“圖籍之富,與山雲俱”比喻藏書宏富,體現古代文人對知識積累的推崇。宋代《冊府元龜》将圖籍列為“經國大典”,強調其治國參考價值。
四、應用實例
現代漢語保留雙重用法:地理學領域沿用“疆域圖籍”表述行政資料;古籍研究中則特指“版刻圖書”,如《四庫全書總目》将善本圖籍列為考據核心依據。故宮博物院官網公示的文物分類體系中,“明清圖籍”專指宮廷收藏典籍文獻。
“圖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地圖與戶籍的合稱
指記載疆土、人口等信息的官方文書,常用于代指國家領土和百姓。例如:
文籍圖書
泛指文獻典籍或藏書。例如: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現代應用案例,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騃漢被澤蒙庥便蕃逼懼測劃朝更暮改賜慰焠針當歸燈碗電激都夷香敷衍了事割包剪柳詭智果銳好端端豪父鶴唳猿聲合于會務鹼鹽解和接三連四箕賦驚怆靜因之道即事窮理機術機中錦字谲戾距難開元寺枯煎栗黃隆象漏刻鑪鑄麻紙梅鹵門楣穆護砂鳥漢排牙強兵富國畦灌卿士仁皇日益月滋閏雙疏食速戾唆訟天緒貼征同岑銅竹律溫瑜相貌堂堂小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