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供爨的意思、供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供爨的解釋

供燒火煮飯。《通典·禮六九》“光祿卿監取明水火”注:“太官令取水於陰鑑,取火於陽燧,火以供爨,水以實罇也。”《新五代史·雜傳·杜重威》:“天下大水,霖雨六十餘日,飢殍盈路,居民拆木以供爨,剉藳席以秣馬牛。” 宋 孫武仲 《廟下候風呈同行》詩:“采芹朝當蔬,伐竹暮供爨。”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平定回部本末》:“又所佔地林木甚多,薪以供爨,常不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供爨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供”和“爨”兩個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供給炊煮所需的燃料或食物,即提供生火做飯的必需品。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供(gōng)

    本義為供給、供應。《說文解字》釋為“設也”,指陳設物品以備需用。在“供爨”中特指提供必需物資。

  2. 爨(cuàn)

    本義指燒火做飯,甲骨文字形象手持木柴置竈上。《說文解字》注:“齊謂之炊爨”,即生火炊煮的行為。引申為竈具或廚房(如“分爨”指分家另立爐竈)。

二、詞義解析

三、曆史與文化背景

“供爨”常見于古籍中描述民生經濟或家庭勞作場景。如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論及賦役時提到“薪蒸之積,足以供爨”,強調燃料儲備對民生的重要性。該詞折射出傳統社會對炊事活動的依賴,以及資源供給在日常生活的基礎地位。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供爨”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方言或仿古語境。其概念可對應“燃料供應”“炊事物資”等現代詞彙,但古詞的簡潔性與文化内涵仍被保留于文獻研究及特定表達中。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對“供”“爨”的釋義及用例。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關于古代物資管理的記載。
  3.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論賦役與民生(清刻本影印本)。
  4. 王力《古代漢語》對炊事相關詞彙的考釋(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供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例證

  1. 《通典》:記載古代祭祀禮儀中“火以供爨,水以實罇”,即用火烹饪祭品,用水注滿酒器。
  2. 《新五代史》:描述災荒時“居民拆木以供爨”,百姓拆解木材作為燃料做飯。
  3. 宋代詩歌:孫武仲詩雲“伐竹暮供爨”,指傍晚砍伐竹子用于炊事。

三、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日常表達可用“生火做飯”“燒柴”等替代。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古籍閱讀或文史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用法,可參考中“供爨”作為“供”的組詞示例。

别人正在浏覽...

昂首伸眉白芝冰消凍解不到頭才情長江三峽倡樓寸節大謀發森飛灰肥秩府牌拂杓格抖抖管兒洪溟後章渙彰徽名胡夷僭持箋修芥子須彌雞犬皆仙考語克恭克順空構匡制冷餐鬣鬃劉郎瞀妄馬頭孃弭翼排隊論蚍蜉撼大樹齊德清簡寝饋森榮商枚弄色申控飾繕首曹束如牛腰私充探子鐵骢土地爺婉曼頑拙慰解渥厚無陂庠塾先考蟹浪邪嵬錫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