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中之物的意思、池中之物的詳細解釋
池中之物的解釋
池:池塘。比喻沒有遠大抱負的人。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之物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今若縱之,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願明公熟思之。”
典故
典故三國時期,曹操盤踞在北方,孫權占據着江南九州十八郡,都有自己的勢利,而當時的劉備卻還無地立足。後來,劉備聽從軍師諸葛亮的建議,采用了“聯吳抗曹”的策略,終于在赤壁一戰中将曹操打敗。
當時,吳國大将周瑜認為這正是擴大吳國勢力的重要時期,因此打敗曹操後,馬上過江攻打南郡。雖然南郡之戰勝利了,但周瑜卻受傷了。而此時同時,諸葛亮也使計謀首先攻進了荊州的城池。然後,諸葛亮又建議劉備給孫權寫信,向他借荊州,實則是準備占住荊州不走。當時孫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力量,而劉備一直處于遊蕩狀态,在實力上,劉備遜于孫權。
孫權為了不破壞“聯吳抗曹”的協議,答應讓劉備以左将軍的名義,暫時管理荊州。這時周瑜提醒孫權說:“劉備是一個英雄,而他的兄弟關羽、張飛又是像熊虎一樣的猛将,他們都不是能夠久屈人下的人。今天把荊州給了他們,恐怕就像蛟龍得到了雲雨,(他們)終非池中物啊。”然而,孫權已經答應劉備了,隻好讓劉備暫時管理荊州。後來,劉備果然才智過人,在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幫助下,取得了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建立蜀漢,确立了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詞語分解
- 池的解釋 池 í 水塘,多指人工挖的:池子。水池。池魚之殃(喻因牽連而受到的災禍。亦稱“池魚之禍”)。 湖:池鹽(從鹹水湖采取的鹽,成分和海鹽相同)。 像水池的:浴池。花池。樂(?)池。舞池。 護城河:城池。金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池中之物”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í zhōng zhī wù,其核心含義如下:
基本解釋
-
字面意義
指養在池塘中的小魚小蝦等生物,比喻局限于狹小環境中的平凡事物。
-
比喻義
- 缺乏遠大抱負的人:常用于形容沒有雄心壯志或能力平庸的個體()。
- 受困的才能:也指因環境限制而無法施展才華的人()。
出處與典故
- 出自《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周瑜曾評價劉備:“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之物也”()。
此句以“池中之物”反襯“蛟龍”,意指劉備有才能,不會久居人下。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多作賓語,用于比喻句。
- 例句:
- 錢鐘書《圍城》中:“王主任贊他實至名歸,說點金銀行是小地方,蛟龍非池中之物。”()
- 元代戲曲《凍蘇秦》:“據先生甘貧守困,待勢乘時,所謂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之物。”()
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井底之蛙(側重“見識短淺”,而“池中之物”更強調“抱負不足”)。
- 反義表達:“非池中之物”則用于形容有潛力的人才。
“池中之物”既可用于批評平庸之輩,也能隱喻受困的才能,需結合語境理解。其經典出處與文學引用(如《三國志》《圍城》)進一步豐富了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池中之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位于池塘或水中的物體。它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止(止步),總共有五畫。《池中之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池中之物」。古時候的漢字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池塘和其中的物體為主題。以下是一個關于《池中之物》的例句:池中之物映照出了樹木的倒影。關于《池中之物》這個詞,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池塘、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等。與《池中之物》相關的近義詞可能包括池畔之物、池邊之物等。而與其相反的反義詞可能是陸地上的物體或者陸行之物。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