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池塘。比喻没有远大抱负的人。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今若纵之,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愿明公熟思之。”
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盘踞在北方,孙权占据着江南九州十八郡,都有自己的势利,而当时的刘备却还无地立足。后来,刘备听从军师诸葛亮的建议,采用了“联吴抗曹”的策略,终于在赤壁一战中将曹操打败。
当时,吴国大将周瑜认为这正是扩大吴国势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打败曹操后,马上过江攻打南郡。虽然南郡之战胜利了,但周瑜却受伤了。而此时同时,诸葛亮也使计谋首先攻进了荆州的城池。然后,诸葛亮又建议刘备给孙权写信,向他借荆州,实则是准备占住荆州不走。当时孙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力量,而刘备一直处于游荡状态,在实力上,刘备逊于孙权。
孙权为了不破坏“联吴抗曹”的协议,答应让刘备以左将军的名义,暂时管理荆州。这时周瑜提醒孙权说:“刘备是一个英雄,而他的兄弟关羽、张飞又是像熊虎一样的猛将,他们都不是能够久屈人下的人。今天把荆州给了他们,恐怕就像蛟龙得到了云雨,(他们)终非池中物啊。”然而,孙权已经答应刘备了,只好让刘备暂时管理荆州。后来,刘备果然才智过人,在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帮助下,取得了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建立蜀汉,确立了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池中之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chí zhōng zhī wù,其核心含义如下:
字面意义
指养在池塘中的小鱼小虾等生物,比喻局限于狭小环境中的平凡事物。
比喻义
“池中之物”既可用于批评平庸之辈,也能隐喻受困的才能,需结合语境理解。其经典出处与文学引用(如《三国志》《围城》)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
板块宝盒背行崩缺标尺簿厅侘傺斥去丑态毕露村措大荅焉迭棋独甚泛舟肤郭共鮌纶巾羽扇过街老鼠含齿戴发唅呀红旗报捷湖荡忽腾腾蛱蝶裙僵伏九方臯讵期炕沿狂宕魁杓朗镜路远迢迢瞒天瞒地梅风美其名曰明睁大眼牧羊臣南乐跑五方硼10评断浅嚐辄止牵强附会倾生入对入寇润滑油神妙熟路轻车説海口倇娈微俸舞衫歌扇相进相牟现刻纤疏仙驺泄机泄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