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池中之物的意思、池中之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池中之物的解释

池:池塘。比喻没有远大抱负的人。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今若纵之,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愿明公熟思之。”

典故

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盘踞在北方,孙权占据着江南九州十八郡,都有自己的势利,而当时的刘备却还无地立足。后来,刘备听从军师诸葛亮的建议,采用了“联吴抗曹”的策略,终于在赤壁一战中将曹操打败。

当时,吴国大将周瑜认为这正是扩大吴国势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打败曹操后,马上过江攻打南郡。虽然南郡之战胜利了,但周瑜却受伤了。而此时同时,诸葛亮也使计谋首先攻进了荆州的城池。然后,诸葛亮又建议刘备给孙权写信,向他借荆州,实则是准备占住荆州不走。当时孙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力量,而刘备一直处于游荡状态,在实力上,刘备逊于孙权。

孙权为了不破坏“联吴抗曹”的协议,答应让刘备以左将军的名义,暂时管理荆州。这时周瑜提醒孙权说:“刘备是一个英雄,而他的兄弟关羽、张飞又是像熊虎一样的猛将,他们都不是能够久屈人下的人。今天把荆州给了他们,恐怕就像蛟龙得到了云雨,(他们)终非池中物啊。”然而,孙权已经答应刘备了,只好让刘备暂时管理荆州。后来,刘备果然才智过人,在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帮助下,取得了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建立蜀汉,确立了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池中之物"是汉语中具有典故性质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代目光短浅、缺乏远大志向的人或事物。该成语的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字面本义与语源解析 "池"指小型水域(如水塘、池塘),"物"指生物,字面意为"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语源可追溯至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之物也",此处周瑜用"池中之物"反喻有潜能的英才(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

二、引申义项与用法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主要包含两层引申义:

  1. 喻指平庸之辈:形容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的人,如"他整日沉迷游戏,终是池中之物"
  2. 指代局限环境:强调受环境制约难有作为,如"小公司的平台终究是池中之物"(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三、语用特点与修辞效果 作为贬义性成语,其修辞效果通过"池塘"与"江海"的对比得以强化。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八回:"若永远托庇祖荫,终非池中之物",即通过空间对比凸显发展局限(参考来源:中华书局《中华成语大辞典》)。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20. : 向光忠. 中华成语大辞典. 中华书局,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池中之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chí zhōng zhī wù,其核心含义如下:


基本解释

  1. 字面意义
    指养在池塘中的小鱼小虾等生物,比喻局限于狭小环境中的平凡事物。

  2. 比喻义

    • 缺乏远大抱负的人:常用于形容没有雄心壮志或能力平庸的个体()。
    • 受困的才能:也指因环境限制而无法施展才华的人()。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示例


近义词与延伸


“池中之物”既可用于批评平庸之辈,也能隐喻受困的才能,需结合语境理解。其经典出处与文学引用(如《三国志》《围城》)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爱答不理包封草满囹圄蒇功吵殃子车舱车枙冲紧穿衣镜葱青寸田尺宅捣鬼刀头舔蜜颠东地表订礼发迈丰崇盖巾港渎杆塔攻发管道系统观魏骇跳涵忍华夏灰埃火运戒骄戒躁鯨舟勘对枯骴楛僈落葬髦节欧亚大陆偏见期货弃之敝屣锐挫望绝善庆沈钓牲璧沈姿受岁淑惠书令淑尤四仙桌洮靧同师通俗化顽犇微漠午岁武头楯吴余鲙弦晦谢郎着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