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洗兒的意思、洗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洗兒的解釋

(1).舊俗,嬰兒出生後三日或滿月時替其洗身,稱“洗兒”。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六三:“中尉傳聞三日宴,翰林當撰洗兒文。”《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載》:“上聞後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 祿兒 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 清 鄭珍 《江邊老叟》詩:“鞠躬但道客難得,室後呱呱方洗兒。”

(2).把剛生下的嬰兒溺死。 宋 王得臣 《麈史·惠政》:“ 閩 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為其貲産不足以贍也;若女則不待三,往往臨蓐,以器貯水,纔産即溺之,謂之洗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洗兒是中國古代誕生禮的重要環節,指新生兒出生後第三日(俗稱“三朝”)舉行的沐浴儀式,兼具清潔與祈福的雙重意義。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洗兒”一詞最早見于唐宋文獻,其核心含義為“嬰兒出生後三日或滿月時會集親友,替嬰兒洗身”,後演變為包含宴客、納吉等程式的完整禮俗。

從文化内涵分析,洗兒禮包含三重象征:

  1. 祛穢納祥:以草藥煮水為嬰孩沐浴,《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洗兒會用“槐枝、艾葉煮湯”,認為可驅邪避災;
  2. 身份确認:通過“添盆”儀式(賓客投金銀錢币于浴盆)宣告家族新成員的誕生,《夢粱錄》載南宋皇室洗兒時“宮眷以金珠撒盆中”;
  3. 社交功能:唐代元稹《哭女樊四十韻》注“為洗兒詩”佐證該儀式已成士大夫階層的重要社交活動。

該習俗在文學作品中多有印證,蘇轼《洗兒戲作》詩雲“惟願孩兒愚且魯”,反諷筆法揭示宋代洗兒禮已承載特定價值期盼。明代《宛署雜記》更詳細記錄北京地區洗兒禮中“用彩線繞盆”等具象儀軌。當代民俗研究顯示,部分地區仍保留簡化版洗兒習俗,尤以陝西、山西等地的“洗三”儀式最具傳承性。

網絡擴展解釋

“洗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傳統民俗含義

  1. 洗身儀式
    指古代嬰兒出生後第三日或滿月時舉行的洗身儀式,又稱“洗三”。這一習俗在唐代已盛行,目的是祈求嬰兒健康、富貴吉祥。儀式包含以下環節:

    • 熬煮香湯:用艾葉、蔥等植物熬水,寓意驅邪、聰明。
    • 添放吉祥物:水中放入銅錢(象征十全十美)、棗栗(諧音“早立子”)等,親友還會撒錢祈福,稱為“添盆”。
    • 落臍炙囟:去除臍帶殘餘并用明礬處理,熏灸頭頂未閉合處,标志嬰兒正式脫離胎兒期。
  2. 慶賀活動
    洗兒儀式伴隨宴席(如“湯餅會”)和親友饋贈,唐代宮廷甚至會賜“洗兒錢”。

二、負面社會現象

部分文獻記載,“洗兒”也指因貧困或重男輕女觀念而溺殺新生兒的行為。如宋代福建地區有“第四子不舉”“女嬰出生即溺”的陋習,稱為“洗兒”。

三、文學與文化影響

此習俗常被文人引用,例如:

補充說明

需注意“洗兒”在不同語境下的差異:傳統儀式表達祝福,而溺嬰行為反映古代社會問題。當代僅保留前者作為文化遺産的象征。

别人正在浏覽...

矮奴白楊刀霸略貝錯蔽獄倉促參數方程熾殖串月出婦垂絲海棠刺骨麤粉滴漉斷按房改幹酵母廣成傳官癖關聖賢孤林鼓鑰駭震皓夜後父花雕黃封華飾角弓筋痿鹫嶽捐助扣押來代癞骨頑皮陵谷變遷蒙襍難堪念戀女尚書飄樊落混飄飄搖搖破決祁寒如此而已三幡三通繩律石垠受虧霜庭輸理饕湎撻辱聽允偎倚香罽相善弦矢效益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