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和諧的音樂。比喻難于流行的文章。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故《史》《漢》之文,當乎《尚書》《春秋》之世也,則其言淺俗,涉乎委巷,垂翅不舉,懘籥無聞。”
“懘籥”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進行考釋。根據《說文解字》,“懘”字本義為“不調也”,段玉裁注雲“謂音聲不中律呂”,常與“惉”連用為“惉懘”,形容音樂不和諧的狀态,如《禮記·樂記》載“五者不亂,則無惉懘之音矣”。而“籥”為古代管樂器,《周禮·春官》鄭玄注稱“籥如笛,三孔”,是雅樂演奏的重要器物。
二字連綴成“懘籥”,在典籍中見于《文心雕龍·聲律》:“若夫宮商大和,譬諸吹籥;翻回取均,頗似調瑟。瑟籥易施,并翮相妨。”此處以“懘籥”喻指音律失諧的樂器,引申為文學創作中聲韻不協的弊病。清代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進一步闡釋:“懘即惉懘,謂不調和;籥本樂器,此言聲之乖戾如籥之失度。”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文論與音樂理論時仍具學術價值。其核心語義可概括為:原指樂器音調不諧,後衍生為泛指藝術創作中不協調的狀态。
關于“懘籥”一詞的釋義,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和詞典中均未收錄該詞。以下是相關線索分析:
拆分釋義
可能存在的關聯
結合兩字,“懘籥”或指音律不協調的樂器,或引申為事物不和諧的狀态,但此推測缺乏文獻依據。建議您:
目前暫無法提供确切釋義,請您諒解。
阿根廷苞苴襃授弁田簸騰不足興長計遠慮懲忿窒欲持柯稠人傳指淳熬純小數當才倒産釣闼東海揚塵放鼓飯飧匪荒府僚訃音耕耨觀音手鴻伐洪水後齊箭筩京囷經始金口玉音苛待空玄狂蔽岚翠量金連展遼東帽隴塞鸾枝緑呢大轎眉宇盟兄明喆青圭青霾青石三栾舍菜勝代詩韻拾紫稅銀司令員太谿螗蜩微末仙裾箫幹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