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柯的意思、持柯的詳細解釋
持柯的解釋
做媒。《隱居通議·文章四》引 宋 劉夢桂 《龔祥甫墓志銘》:“ 祥甫 為 佛老 請婚于予姪孫,委禽矣……屬持柯者有抑塞,又白于官,移文二家同養焉。”
詞語分解
- 持的解釋 持 í 拿着,握住:持筆。持槍。持牢(把穩)。 遵守不變:堅持。持久。持操(保持節操)。持之以恒。 主張,掌管:主持。持平。持國。持重。持之有故(立論有根據)。 對待,處理:持身(對待自己)。持盈。持
- 柯的解釋 柯 ē 斧子的柄:斧柯。 草木的枝莖:交柯錯葉。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持柯”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本義:手持斧柄,指伐木或制作器具
- 此義項直接源于“柯”字的本義。“柯”在古漢語中主要指斧柄。《說文解字》釋“柯”為:“斧柄也。” 因此,“持柯”的字面意思就是“手持斧柄”。
- 這個動作常與具體的勞作相關,如砍伐樹木或加工木材制作器具。例如《詩經·豳風·伐柯》開篇即言:“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這裡的“伐柯”雖非直接等同于“持柯”,但生動描繪了持斧(必然持其柄)伐木以制新斧柄的場景,體現了“持柯”動作的基礎 。
- 在更廣泛的工藝語境下,“持柯”可泛指木工操作。《周禮·考工記》詳細記載了古代工匠的職責和技藝,其中“攻木之工”必然涉及“持柯”進行斫削 。
-
引申義:
- A. 執掌法度,主理事務:
此義項由“斧”的象征意義引申而來。在古代文化中,“斧”常作為權力和刑法的象征(如“斧钺”代表生殺大權)。因此,“持柯”便引申為執掌法度、主持裁決或管理事務。
- 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注釋《周禮》時,常以“柯”喻指法則、法度。如他在注《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時提到“柯長三尺”,雖言具體尺寸,但“柯”作為量具本身也隱含标準、法則之意 。
- 後世文獻中,“持柯”明确用于指代主事或執法。例如,描述官員上任主政,可說“持柯莅事”,意指執掌權柄、處理政務。
- B. 作媒,撮合婚姻:
這是“持柯”最廣為人知的引申義,直接源于《詩經·豳風·伐柯》的著名比喻。該詩後兩句為:“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詩人巧妙地用“伐柯”(制新斧柄需用舊斧)來比喻“娶妻”(需有媒人牽線)。
- 因此,“伐柯”或“持柯”便成為“做媒”的雅稱。如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伐柯》篇時明确指出:“柯,斧柄也… 言伐柯必有斧,則娶妻必有媒。” 。
- 後世遂以“執柯”、“作伐”、“伐柯”或“持柯”代指媒人撮合婚姻的行為。例如,稱某人為兩家聯姻“持柯”,即指其擔任了媒人的角色。
“持柯”一詞,其核心在于“柯”作為斧柄的意象。其本義指手持斧柄進行勞作(伐木、制器)。最重要的引申義有二:一是由“斧”象征權力、法則,引申為執掌法度、主持事務;二是由《詩經·伐柯》篇的著名比喻,引申為充當媒人、撮合婚姻。後一引申義在文學和文化中尤為常見。
參考資料:
- 《說文解字》 (許慎) - 釋“柯”為斧柄。
- 《詩經·豳風·伐柯》 - 以伐柯喻娶妻需媒,是“持柯”作媒義的直接源頭 。
- 《周禮·考工記》 - 記載古代工匠制度,“攻木之工”涉及持柯操作;鄭玄注疏涉及“柯”的尺寸及法則象征 。
- 《詩集傳》 (朱熹) - 對《伐柯》篇的注解,明确“伐柯”與“娶妻需媒”的比喻關系 。
網絡擴展解釋
“持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古文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持柯(chí kē)意為“做媒”,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該詞源自《隱居通議·文章四》引用的宋代劉夢桂《龔祥甫墓志銘》,文中提到:“祥甫為佛老請婚于予姪孫……屬持柯者有抑塞”,即描述媒人因受阻而向官府申訴的經過。
2.字義解析
- 持:指“拿着、主持”(如持家)或“保持、掌握”(如維持);
- 柯:本義為草木枝莖或斧柄,此處引申為媒介角色。
3.其他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等)提到“持柯”可比喻“握有證據或把柄”,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見于權威古籍。主流解釋仍以“做媒”為主。
4.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言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例如:“祥甫持柯為兩家聯姻”即指媒人促成婚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古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骜蹇便近閉口不言冰壯槽戶差撥鈔賊垂象大花邊得隴望蜀第卻峒戶東逃西竄多樣化杜若餓理耳福仿徨泛頭逢見關廂酣暢淋漓衡扼河原會派忽忘戶席驕易金玉滿堂擊玉壺藍青官話連鶣料壺列韻黧雞聆韶劉杜銮輿麻團眳蒙谟範目數内火排囊皮箧璞玉遷封情悰侵耗邛邛距虛氣筒榷商睿聽社會性攝羅子使風送命隨時隨地夙契五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