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結拜弟兄中年長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 趙嘯存 ﹞席中與 伯芬 十分投契,便商量要換帖…… 嘯存 年長,做了盟兄, 伯芬 年少,做了盟弟。” 徐鑄成 《杜月笙正傳》十一:“每次到 上海 , 戴 必和這位盟兄親密聚首。”
“盟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盟兄”指通過結拜儀式形成的兄弟關系中年長的一方,即結義兄弟中的兄長。其核心在于“盟”(結盟、盟約)和“兄”(兄長)的結合,強調基于契約的兄弟關系。
除字面意義外,“盟兄”也隱含着責任與地位:年長者通常需承擔更多義務,并在決策中擁有較高話語權。這種關系超越血緣,強調“義”與“信”的紐帶。
古代結拜需進行“換帖”(交換生辰文書)、歃血等儀式,确立盟兄弟的尊卑次序,反映出傳統社會對長幼秩序的重視。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案例,可參考《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文獻。
盟兄是指結拜為兄弟的人。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中結拜兄弟的制度,意味着親如兄弟的盟友關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盟(口字旁 + 月字旁),部首是口,總筆畫數為13。
兄(入字旁),部首是入,總筆畫數為4。
來源:
盟兄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被用來描述君主和臣子、朋友之間結為兄弟的情誼。
繁體:
盟兄的繁體寫法為盟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盟兄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盟兄。
例句:
他們兩人情誼深厚,一生以盟兄相稱。
組詞:
- 盟友:意指結盟的朋友,共同對抗敵人。
- 盟誓:指結盟時發下的誓言或宣言。
- 兄弟:含義是哥哥和弟弟,也可泛指情同手足的親密朋友。
近義詞:
- 鐵哥們:表示非常親密的兄弟般的朋友。
- 姐妹:指女性之間情誼深厚的朋友,類似于盟兄。
反義詞:
- 敵人:與盟兄正好相反,指相互敵對或對立的人。
- 陌生人:指相互之間完全不認識、沒有任何關系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